曾在外国留学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外国诸多院校都是私立自资大学;反观香港,大部分的学生都视政府资助的八所大学为**出路。崮中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课程被视为较具吸引力,出路较佳;然而,如此的认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香港的自资院校在应用教育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他们所聘请的教职员本身来自于业界,对于业界的最新发展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由于针对课程发展的评审流程较教资会大学简单,如果自资院校发现某一课程能够符合社会需求,从构思、到落实、再到招生的事件可以大大压缩,有助于毕业生及时回应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很多目前的自资学位课程,如护理、室内设计、土木工程、航空管理等,都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而设立,强调职场中的应用多于理论的知识。

要支持自资院校发展应用学位,财政上的配合必不可少。当然有人会问,自资,不应该是靠自己集资的吗?为何要政府资助呢?要回答此问题,先要了解现时香港高等教育的生态。政府资助的教资会大学学位开支逐年上升,现在已经达到$280000之多;但学费却一直维持在每年$42100的水平,即余款全部由政府资助。为了跟教资会大学竞争,自资院校在设立之初就已不可能收取远高于教资会大学的学费。现在一般的自资院校学费一般约为$100000,换言之课程实际成本相差达三倍之余,学费却比教资会大学贵。可以说,生态使然令自资院校从一开始的发展空间就比较狭窄,难以做到政府双轨并行的愿景。

政府一直有以不同形式为自资院校提供财政支持,包括批地、免息贷款、配对补助金、学生学费资助等等(在此不赘,详见本栏《一分之差》),但却一直避免直接对自资院校课程提供直接财政资源。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资院校课程的资源不足却在无形中增强了公众认为自资院校质素参差的形象。如果想要实现自资院校尤其在应用教育方面的潜力,政府可参考直资中学的制度,在保留灵活性的同时对院校提供经常性、按学费成本计算的资助。

在2019年的施政报告中,政府宣布了改组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并增强该委员会的功能。该委员会实际上有力成为自资界别的“教资会”,参与制定政府未来的拨款分配,课程发展等项目。当然,在考虑增加资助的同时,也要考虑以何准则使用公帑,事后如何监管的问题。现有的两项学费资助计划(即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可以予以整合,并统一透过社会的实际需要分配资源;当局应定期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考取的行业认证、所获的技能等适时调整拨款金额,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基于应用学位课程与业界环环紧扣的特点,当局应优先考虑并支持院校跟业界合作开办的课程项目,鼓励课程内含实习/学徒培训等,确保毕业生符合市场的需求;更应考虑扩大针对成人学生的资助计划,支持在职人士持续进修。当学习的课程与业界相连,同时业界的从业员也能更容易回到校园进一步进修,则可令应用学位和业界的未来发展更加紧密。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同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必要与时并进,透过应用学位的发展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当院校本身的发展受到制约,未能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的时候,适时地提供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才能让整个教育生态圈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香港的未来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