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紫薯大王”,带来致富新“薯”光

他叫朱华,是武安镇远近闻名的“紫薯大王”,今年是他种植紫薯的第七个年头。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下,朱华通过改良和引进新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带领周边群众走上了一条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在武安镇邓家咀村的紫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对紫薯去泥、分拣、打包,基地负责人朱华正在和来自各地的采购商洽谈紫薯收购事宜。

紫薯肉质细腻、天然花青素多、营养价值高,是非常优质的红薯品种。

朱华向记者介绍,7年前,他在考察市场时发现,南漳本地的黄粘土非常适宜紫薯种植,当年种了100多亩紫薯。但因为不熟悉市场、不懂得营销,当年价值20多万的紫薯滞销。虽然第一年种紫薯亏了本,但朱华没放弃。随后的几年,随着紫薯价格的走高和对种植技术的掌握,朱华的紫薯种植逐渐走上正轨,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多亩,亩产五、六千斤。

种植面积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用工需求,越来越多的周边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朱华介绍,基地常年的各种用工支出达100多万元。

邓家咀村务工村民刘晓琴说:“每天早上六点多就来了,一天能挖三十筐紫薯,每天挣150块左右,给我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人勤地生宝。”多年来,朱华坚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到紫薯地里看长势、查墒情。亲戚们劝他,种地太辛苦,可以转行做点别的生意,但是朱华没有放弃。他鼓励在外务工的儿子回来注册电商公司,开网店、做直播,拓宽紫薯销售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种植亏损到“紫薯大王”,朱华的坚守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增收的希望。未来,朱华希望从技术到种源,为村民提供更多帮助,通过不断拓宽线上线下市场,引领更多村民通过紫薯实现“富裕梦”。

全媒体记者:陈松/见习记者:杨雪晶

实习生:邹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