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茎,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和不相同的作用,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4种。

1

地上茎

马铃薯地上茎的作用:

1、支撑植株上的分枝和叶片;

2、把根系吸收来的无机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到叶片里,再把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机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到块茎中。

从地面向上的主干和分枝,统称为地上茎。

它是由种薯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成的枝条。其高度一般是30~100厘米,早熟品种的地上茎比晚熟品种的矮。在栽培品种中,一般地上茎都是直立型或半直立型,很少见到匍匐型,只是在生长后期,因茎秆长高而会出现蔓状倾倒。

茎上节间明显,但节间长短与品种、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及光照有关。茎的高矮和分枝多少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茎的颜色,可作为区分品种的特征。茎的颜色多为绿色,也有的品种在绿色中带有紫色和褐色。

马铃薯的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茎杆较矮,分枝发生晚,分枝数少,多为上部分枝;中晚熟品种茎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

马铃薯的分枝多少,与种薯大小密切关系,一般每株分枝4~8个,种薯大则分枝多,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分枝多。

马铃薯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植株。

2

地下茎

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是种薯发芽生长的枝条埋在土里的部分,下部白色,靠近地表处稍有绿色或褐色,老时多变为褐色。它的身上着生根系(芽眼根和匍匐根)、匍匐茎和块茎。

地下茎节间非常短,节数比较固定,一般有6~8个节,在节上长有匍匐根和匍匐茎,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每节的叶腋间通常会发生匍匐茎1~3个。地下茎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长期培土厚度的不同而有不同。

一般10厘米左右。如果播种深度和培土厚度增加,地下茎的长度也随着增加,节数也可略有增加。

3

匍匐茎

马铃薯的匍匐茎是生长块茎的地方,它的尖端膨大就长成了块茎。叶子制造的有机物质通过匍匐茎输送到块茎里,可以把匍匐茎比喻成胎儿的脐带。

匍匐茎是由地下茎的节上腋芽长成的,实际是茎在土壤里的分枝,所以也有人管它叫匍匐枝。一般是白色,在地下土壤表层水平方向生长。

匍匐茎愈多形成的薯块也愈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在正常情况下匍匐茎成薯率为50%~70%。不形成块茎的匍匐茎,到生育后期便自行死亡。

用块茎繁殖的植株,其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发生。但因品种、播期和种薯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早熟品种当幼苗长到5~7片叶时,晚熟品种当幼苗长到8~10片叶时,地下茎节就开始生长匍匐茎了。匍匐茎的长度一般为3~10厘米。匍匐茎短的结薯集中,过长的结薯分散。它的长短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早熟品种的匍匐茎短于晚熟品种的。

一般1个主茎上能长出4~8个匍匐茎.如果种得浅,坑太小,培土薄,或者土壤湿度大,它就会露出地面,长出叶片,变成普通分枝,农民把这种现象叫做“窜箭”。

出现这种现象就会减少结薯个数,影响产量。因此,深种深培土能保证地下茎的长度和节数,为匍匐茎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长出足够数量的匍匐茎,以增加有效块茎的数量。同时匍匐茎的多少还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如播种的深浅、覆土的厚薄以及培土的高低和及时可否,都可以左右其形成的多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全丰薯业

Hello,伙伴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