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冬种区前期10-11月份气温偏高,秋季多雨,易发生青枯病,但生产上种植户对青枯病防治意识淡泊,没有及时将发病中心病株拔除处理,或因购买种薯带病菌,从而造成田块中出现易发生死苗现象或出现植株萎蔫下垂现象多发。

青枯病又叫细菌性枯萎病、褐腐病、洋芋瘟,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此病具有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严重影响产量。

发病症状

典型症状是植株比健株稍矮缩,叶色较浅,在晴天中午植株上部个别小叶或复叶出现萎蔫,晚上及清晨尚可恢复;以后逐渐加重,全株叶片萎垂,不能再恢复,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颜色,叶片亦不脱落。随后叶脉逐渐变褐,茎部亦出现褐色条纹。

横切病株茎部

横切病株茎部,可见到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菌脓从切口处溢出。

薯块染病

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切面可自动溢出乳白色菌脓。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雨水、灌溉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青枯病菌不耐干燥,土壤含水量高、多雨条件下病菌存活时间长,病菌最适发育温度为30-37℃。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田间积水、土壤黏重、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

防治马铃薯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于马铃薯青枯病来说,土壤杀菌消毒是基础,种薯质量是关键。

1、选用抗病品种。用无病品种和健康小整薯播种,可提高抗病性。

2、选择无病地块种植或者育苗,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病菌。对于无病种薯,可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5-2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播种。对种薯切块时,切刀要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

3、加强栽培管理。选土层深厚、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施入腐熟有机肥和钾肥,控制土壤含水量。田间中耕不要伤根。发现病株,及时连株带薯和穴土全部消除,远离薯田。对病穴进行消毒,防止病害传染。

4、实行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特别与禾本科作物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5、防治药剂,常用药剂有:50%消菌灵700倍液,或靠山(含56%氧化亚铜)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或20%石灰水。防治方式:灌根,每隔7天灌一次,连灌2-3次,每株用药液0.25公斤,有较好防病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