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墓葬中的薏苡
薏苡是我国本土原生作物,起源于华南或西南地区,在我国种植广泛,除西北少数省份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产地为两湖、河北、福建以及广西等地。先民对薏苡的利用年代很早,在距今8500~7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8件石磨盘和磨棒上的淀粉颗粒残留检测,分析出薏苡属淀粉颗粒占12.1%。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石器和陶器标本上也残留有薏苡淀粉粒。浙江余姚河姆渡距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出土薏苡仁。此外,河南渑池仰韶文化丁村遗址中甚至发现作为酿酒原料的薏仁淀粉颗粒及植硅体。

烧沟汉墓M131出土陶壶 (131:4)及其中薏苡毂
从其植物属性看,薏苡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草本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栽培,同时其适应性极强,抗旱、抗涝、分蘗力强,尤其是湿生栽培产量高。其籽粒(俗称薏仁)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丰富全面,蛋白质、脂肪谷氨酸、亮氨酸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些优势使得薏苡成为古代重要的主食之一。
秦汉时期墓葬出土的陶仓内往往盛放各类粮食谷物,其中不乏薏米。汉晋时期的墓葬中也时常发现薏苡的遗存,其中保存较好者仍能可见颗粒分明的外壳。
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的许多陶壶内满藏小米、薏苡的外毂,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以M131出土陶壶(131:4)中的薏苡毂保存最为完好。河南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西汉元帝至新莽时期)主室内西侧葬人头部左侧置一堆薏米,呈长形,盛器不明。东侧一人,腰左有粟,右足位置有薏米一堆。此外,在棺床附近有薏米和粟,堆成圆形,较为规整,但原来盛放的容器不见其痕迹。陕西咸阳秦都区渭城乡龚家湾M1出土了装于漆器内的薏仁米。韩城姚庄坡东汉末期墓,前室随葬的许多形制大小相同的敛口鼓腹陶罐中,其内残存粟物的灰迹、薏苡实、骨骼、枣核等。长安县南李王村M4前、后室交接处散布着许多薏苡实,M5的两个罐内分别装着薏苡实和粮食。薏苡实多数完整,且颗大粒圆,表面泛光,但只剩下灰白色的外壳。
广西合浦风门岭二炮厂M5东汉墓也发现成堆放置约40粒薏苡遗存,风化仅存外壳。徐州土山汉墓M2北徼道东西两端发现有大量薏苡毂壳,大多保存较好,虽然籽粒腐蚀殆尽,但外壳仍保存完整、颗粒分明(相关内容承蒙耿建军研究员提供)。这些散落薏苡壳是随葬的谷物遗存还是另有其他用途,因为墓葬经历严重盗扰,今已无法恢复其原貌。而根据考古发掘时的情况分析,土山M2徼道位于后室的东北南三面,底部中间为砖砌台,主要放置陶器,由此推测这些散落的薏苡壳原本应有相应的收纳盛器,因陶质盛器破损后散落而出。此外,敦煌新店台墓群60M1东晋墓棺内放置白色植物种子一堆,后判断为薏苡。
以上汉晋时代墓葬出土的薏苡大多呈颗粒状,保存较好者外壳清晰可辨;同时,出土的薏苡又多与各类谷物、食材并出,并且原本均有各自的盛器:烧沟汉墓M131出土薏苡正是贮存于陶壶中;咸阳秦都区渭城乡龚家湾M1薏仁米出土时正盛放于漆器内;韩城姚庄坡东汉墓前室出土薏苡则盛放于陶罐中;长安县南李王村M5出土薏苡及粮食分别盛放于两个陶罐内。
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西侧葬人头部左侧置一堆薏米,呈长形,显然原本有长方形的容器;在棺床附近有薏米和粟,则堆成较为规整圆形,推测原本也有圆形的盛器;土山M2北徼道东西两端内散落的薏苡,虽然出土时散落一地,但考虑到徼道内多放置各类陶器,因此推测这些薏苡原本也应存储于陶器中,陶器破损或倾斜后散落而出。敦煌新店台墓群60M1墓棺内放置一堆薏苡,应该也有相应的盛器。只不过历经时光洗礼,这些罐、盒类的容器或腐朽不存,或尚存痕迹。而这些墓葬出土的薏苡,属于随葬的食材,反映出薏仁是汉晋时代较普遍的食用谷物。

广西合浦风门岭二炮厂M5东汉墓出土薏苡
薏苡外壳坚硬,必经脱粒去壳后方能获得薏仁,而收获薏仁后再磨粉加工,更易于食用,这也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存中常见的处理方法。前文所述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研究者通过对其中8件石磨盘和磨棒上的淀粉颗粒、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石器和陶器标本上残留的淀粉颗粒、河南渑池仰韶文化丁村遗址中也曾发现作为酿酒原料的薏仁淀粉颗粒等,均表明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对薏苡仁进行研磨粉化处理后使用。
汉晋时期,人们对薏仁的药用价值也知之甚明。《后汉书·马援传》曰:“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一名解蠹。味甘,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生平泽及田野。”《名医别录·上品》亦曰:“薏苡仁,无毒。主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薏苡的药用价值,有助健脾利湿、清热排脓、湿痹拘挛、关节疼痛、降压镇痛,以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疗效。因此,汉晋时代人们将薏仁作为主食的同时,或许也看重其食疗功效,否则将军马援也不会千里迢迢从交趾引种薏实,为此还饱受讥议。
汉晋已降,中原地区不再薏苡作为主食。但薏苡适应性极强,抗旱、抗涝、分蘗力强的特性,使其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尤其是湿生栽培产量较高,因此西南地区一直有食用薏仁的饮食习惯。时至今日,我国西南地区也仍是薏仁的主要产地和消费区域,福建闽西的宁化县栽培薏苡历史悠久,产量极大,被誉为“薏米之乡”。闽北的浦城也是薏苡的主要产区,所产质量优良,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作者:朱笛
作者单位: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3月15日第5版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