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薏苡之谤”和薏苡仁

01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年时曾任王莽“新朝”新城郡“大尹”(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地区、自封“西州将军”的隗器(? —公元33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建武”为年号。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被刘秀派往陇西郡任“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又被封为“伏波将军”,并受命率军前往交趾镇压征侧、征弍起义,马援在交趾期间,为抵御该地区暑湿瘴气侵袭,常食当地所产薏苡仁,能“轻舟省欲,以胜瘴气。”

02

交趾地区生长的薏苡,种仁粒大、质优,马援在交趾时,不仅常食薏苡仁,而且有意把它引种到内地。后来,他奉命率军班师,特选当地薏苡良种,打包装载了一整车运回。

马援北返内地的过程中,权贵们看到他满载着一包包物品的车辆,即臆断为他从南方地区夺取据为己有的奇珍异宝,但碍于马援当时仍然很受重于汉光武帝,故权贵们还不敢贸然向朝廷控告马援。

不久,马援奉命率军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于军中,有的权贵认为时机已到,急切上书朝廷,诬告马援以前从南方运回整车之物,全为珍珠稀宝。《后汉书·马援传》载说:“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返,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返皆明珠文犀。”后来,由此所衍生的“薏苡之谤”、“薏苡谤”、“薏苡之谗”、“薏苡明珠”等词汇,被用于表示某些人、某些事遭诬告蒙冤之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唐代陈子昂《题居延古城》:“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清代李渔《玉搔头·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谗;功每先人,曾最麒麟之强。”清代朱彝尊《酬洪癉》:“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等诗句中,分别引用了上述薏苡组成的词汇。

12

薏苡仁

薏苡仁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在各地、各种文献中有颇多名称,诸如薏苡、薏米、薏仁、苡仁、苡米、米仁、薏珠子、回回米等。薏苡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生长,薏苡仁很早就被中国古人食用和作药用。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和医家已把薏苡仁用于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等治疗。在《神农本草经》中,薏苡仁被列为“上品”药,说它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张仲景把薏苡仁和其他药物配伍成多首方剂,《金匮要略》所载“薏苡附子败酱散”为:薏苡仁、附子、败酱(草)三味药杵为末,水煎饮服,用于治疗“肠痈”。

汉代以后的中医文献,更屡见载薏苡仁之医疗功效,例如:“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名医别录》);“去干湿脚气”(《食疗本草》);“炊饭作面食,主不饥,温气;煮饮,止消渴”(《本草拾遗》);“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本草纲目》)等等。

现代科学分析得知,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尼克酸、钾、磷、镁、铁、锰、锌、硒、薏苡素、薏苡脂、薏苡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等成分。

薏苡仁作用缓和,用量需较大并长时期食用,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学者们研究报道,常食薏苡仁,可提高人体免疫和防癌功能,使皮肤光泽细腻,减少粉刺、老年斑、妊娠斑以及过敏反应等。薏苡仁所含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在人体肠道内吸附胆汁中的胆盐,从而减少肠道对食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也减少胆盐在小肠末端被回收和重复利用,进而将促使肝脏释出贮存的胆固醇代谢为胆盐,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因此得以降低。由于薏苡仁所含成分颇多,有的保健医疗作用机理,还有待人们继续研究获知。总而言之,古往今来,人类食用和药用薏苡仁,强身益体,防疾疗病,功用可谓大矣。

(三七 蜗牛 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