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未来”项目赋能墨江紫米老品种保护与发展
央广网昆明11月1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 通讯员 王承泽)近日,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携手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在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下,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癸能村成功举办“种·未来”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癸能村开放日,并顺利完成村史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央广网发 王承泽 摄)
本次癸能村开放日分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社区发展经验交流会”与走访两个部分。交流会旨在创建开放的交流平台,听取来自省内外社会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等各方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社区保护的经验分享和建议。走访环节中,各参与方实地参观了村史馆主馆、四个坐落在村民家中的活态分馆和“种·未来”项目开展地。

实地走访(央广网发 王承泽 摄)
在本次活动的走访环节中,四个村史馆活态分馆成为一大亮点。对此,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专家陆德泉博士介绍道:“不同于主馆,坐落在村民家中的活态馆分别以紫米药用及酿酒、哈尼摩批文化、哈尼土掌房民居,以及哈尼服饰文化与歌舞文化为主题,并由村民亲自讲述背后的老故事。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独特的形式,在传承哈尼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王承泽 摄)
“墨江紫米项目开展的初衷,是希望唤起更多人对生物多样遗传资源的重视,同时赋能当地女性和传统文化传承,探索以社区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开展两年多来,已收获显著成果。”恒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监尚擎说道。
千禾基金会秘书长李妙婷表示,癸能紫米饱含着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耕种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千禾基金会将与各方合作者一道共同参与到中国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积极听取并实践生物及文化多样性社区保护的宝贵经验和建议,继续探索传统紫米资源保护模式,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据了解,“种·未来”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从传统紫米种植保护、哈尼族农耕文化传承,到提升村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赋能当地女性力量等方面,不断探索着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