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肉面
5月8日,又一年母亲节。远在外地工作的我,还是向往常一样,去了那家老店,吃一碗羊肉面,一口解乡愁。
我出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日常以自家种的玉米、高粱等各类粗粮为主食。儿时的记忆里,吃面条的机会不是很多,羊肉更是奢望,也不是不吃,而是想吃没有。对我家来说,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老妈才会“亮出”她的厨艺-做碗地道的羊肉面来招待。羊肉面在我的印象里,是幸福而满足的象征。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老爸通过镇上提供的扶贫补贴政策,给家里增添了3只小羊羔。那时的我,一天最开心的莫过于拉着老爸、赶着小羊,去山上放风。山上的草,大多是自然生长,无污染、无公害的饲草,尤其是一种俗称“百里香”的地椒香草,遍地可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生命力顽强,是小羊们的最爱,对去除膻气更是绝佳。“陕北的羊肉面可是出了名的,记得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吃的第一碗面就是羊肉剁荞面,毛主席吃了也夸奖说:‘这是我在长征路上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陕北真是个好地方呦。’”这是爷爷印象里的陕北羊肉面。每当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老爸就教导我:“好好念书,等将来考上大学,出了山、进城里工作了,就能天天吃到羊肉面了。”后来,我转学到了城里上初中、高中,学习上进、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之余有时也会到学校周边吃碗羊肉面,价格倒也不贵,一碗6块,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味道。
在老爸和老妈的鼓励下,2014年我如愿考上了大学,来到了青岛。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才慢慢体会到老爸是多么的有口福。本以为,大学期间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吃到地道的羊肉面了。碰巧的是,大二那一年,学校食堂新开了一个面食窗口,刚好就有羊肉面,一碗10块,放一块肉,味道还不错。就这样,四年的大学生涯,学校的窗口给了我寄托乡愁的地方。
大学毕业那年,我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来到了樱桃之乡、苹果之都-烟台。重新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工作。平时工作忙碌、心情低落的时候,一人独自在外,尤其感到孤独,就想吃上一碗家乡味道的羊肉面。曾经认为,再闻到家乡的那股味道,或许是一种奢望。
有一次,听周边同事说,港城一巷内有一家羊肉面馆,味道正宗。对于爱吃面的我,立即跟随同事一探究竟。店铺虽不起眼,面积也不大,30来平,生意却很火爆。老板只做羊肉面,一碗25-40元不等,食客几乎每天都络绎不绝,风雨不断。一进门口,一口大铁锅印入眼前,满满一锅炖好的羊肉、羊杂,色香味俱全,卖相十足;右边放着面板,摆放着揉好的面团,阿姨正在用熟练的手法擀面、切面。坐在堂内,看着眼前热腾腾的羊肉面,恍惚间又像回到了陕北,回到了那熟悉又稍显陌生的地方。从那之后,我便成了店里的常客,每次心情不好、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来这吃上一碗面。
不知不觉间,夜幕已降临,看着门外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疫情过后的港城,又重启昔日的繁华,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有幸的是,作为一名95后,我和港城渐渐结下了缘分:在高速路口顶风冒雪值守只为守牢疫情防控输入关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看到了姜阿姨不服输的脱贫历程,见证了分包的村通上了水泥路、安上了户户通,危房变新房、旱厕变水厕,昔日城郊小山村如今变成了人人称羡的“美丽乡村”。
一碗羊肉面,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独特的韵味,变的或许是味道,不变的是我无论在哪、吃遍多少山珍海味,始终会偏爱它。是它告诉我,有些东西并不随时间改变,有些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它参与了我人生的重要阶段,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城市发展,从黄土高原到海滨烟台,从青涩书生到人民公仆,从疫情突袭到疫后重生,一切如梦一场,又恢复如以往那般。一碗羊肉面,留下的是回忆,吃的更是希望。
饭罢出了门,我给老妈拨通了电话:“老妈,母亲节快乐!下次回来我还要吃你做的羊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