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走进威宁品尝指尖上的“魔术美食”——“花粑粑”

在威宁自治县秀水镇一些回族村庄,当地群众世代流传着一种当地特有的荞麦饼小吃——“花粑粑”。

“花粑粑”因形似窗花而得名,制作分四个步骤完成:和面汤、烧火、撒粑粑、起粑粑,一般三至四人分工才能完成,一人负责一个步骤。

秀水镇华丰村由于地处梁山地带,当地人有种植荞麦的习惯。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就把自家种植的苦荞或甜荞,用钢磨或石磨磨成荞麦粉,再用冷水把荞麦粉搅拌成面汤,然后在火房里架起一口大铁锅,待铁锅被烧烫后抹上菜籽油,一名技术娴熟的妇女就用手指蘸面汤。随着手指在锅里来回旋转挥动,五个手指上的面汤顺着指尖滑落在锅底,锅底随即形成窗花一样的“花粑粑”。

大约半分钟后,“花粑粑”被烙熟,另一名妇女从锅底揭起薄薄的“花粑粑”,装在簸箕里等待食用。

撒“花粑粑”的动作很花俏,过程就像“变魔术”——面汤一分钟就变成窗花一样的荞麦饼。

做“花粑粑”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和面汤的粘稠度,所以和面时必须使用冷水,烧火的燃料必须使用松树上掉落的松针,才能保证“花粑粑”制作成功。

“花粑粑”出锅后,一般用手拿就可直接食用。荞麦的特有香味在嘴里释放,酥软可口。当地群众也会炖牛肉汤、鸡肉汤和羊肉汤蘸着吃,味道更佳。

据秀水镇华丰村村支书晏马群介绍,“花粑粑”是当地特有的民间小吃,除了常年种植荞麦的回族村寨,其他地方的人“见都没见过”。每年端午节,回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花粑粑”过节,而平时要农闲时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做“花粑粑”,因为做“花粑粑”比较麻烦费时,要很多人合力才能完成。

目前,当地政府正准备把“花粑粑”申报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花粑粑”这种当地特有的制作技艺和美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何欢 马召凤 李云侠)

毕节发布

编 审:周维义

编 辑:黎 荣

见习编辑:郭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