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轮作制度,导致荞麦不用施肥,不丰产跟土壤有关系
荞麦的轮作制度,荞麦在轮作制度中的地位荞麦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有栽培。由于各地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同,荞麦在作物布局和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也不同。一些以荞麦为主要粮食的地区,荞麦的丰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在安排作物布局和种比例时,荞麦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另一些地区荞麦则作为填闲作物或作为调剂群众生活的小杂粮而种植,种植面积的多少产量的高低对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和群众生活无多大影响,故荞麦在这些地区没有地位,不受重祝。

还有一些地区荞麦是做为数灾作物,作"教急"用,播种面积因年景波动性很大。内蒙古是我国甜产区之一,荞麦主要集中在包头、鸟兰察布盟、赤峰和哲里木盟,面积300万亩左右,以奈曼旗、敖汉旗、库伦旗和翁牛特旗面积较大,常年种植面积1725万亩,占该旗县耕地画积的9-30%,是该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麦的丰激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所以群众对荞麦生产比较重视,在土地安排,肥料施用,土壤耕作和茬口轮换等方面与春小麦、胡麻处于同等的地位。

陕西、甘谢、宁夏也是我国甜荞的产区,面积3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定边、靖边、吴旗、志丹、安塞、盐池、同心、华池、环县等县,葬凌是这些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有些县,如定边、靖边荞麦种植面积分别为40万亩和2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一30%,人均1,5-3.6亩,最多的人均达5-6亩的,荞麦占粮食的50一65%。荞麦收成直接影响着这些县的粮食生产和群众生活,群众称之为"一年收成二年性命"。

葬麦一般种植在比较好的土壤上,前茬多为马铃薯、糜子、胡麻和豆类,秋季进行深翻,春季春耕1一2次,播种时普遍施用基肥或用无机肥料作底肥。云南、贵州、四川及西藏是我国苦荞产区,主要分布在四省(区)接壤的高山地区。其中四川凉山族自治州常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占该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左右。位于小凉山的云南宁蒗县每年种植苦10万亩左右,总产760.5万kg,丽积仅次于马铃響,产量居第二位。

贵州的苦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威宁等县,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主要食粮,素有"券麦半年粮"之称,在作物布局和轮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甘肃陇东、陕西渭北、山西晋中、河北中部、山东、河南等地黄河南北是我国夏荞麦区,以往早地冬小麦收获之后,有复播回茬种植荠麦的习惯,如甘肃平凉地区回荏荞麦面积较大,约30万亩左右。其它省区如陕西渭北等地也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作物布局的调整,夏播荞麦面积近年来逐渐发展和扩大。

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是我国秋、冬甜荞区。甜荠仅作为本区的填闲作物,在其它作物收获之后,下茬作物播种之前的空闲时间插空种植,面积很小。近年来由于群众生活的需要,秋、冬甜荞才在这些地区重新有所发展。荞麦茬口的特点,荞麦的特点是指农作物在栽培之后和土壤产生的性能,这是由作物的生物特征决定的,是荞麦在生物学的特性和栽培的具体措施。

对于茬口特性的评价,一般是从土壊荞分、水分、气热状况以及土壤耕性等方面来分析。不同作物的影响又有其特殊性,从而形成不同作物茬口的特点。荞麦茬口通常被认为是作物中最差的一种,种过荞麦之后,下茬作物生长不好。对于荞麦茬口的评价,吉林群众有"麦地里过,三年不结颗,三年不出货"的农谚。荞麦茬口不好的原因一般有这样几种解释:一国"白茬,即荞分匱缺。

种荞麦一般不施肥,用的是前茬剩余荞分,荞麦收获之后,土壤中荞分又得不到补充,上加亏,肥力下降二日"冷茬",当年土壤不熟化。荞麦生长迅速,荫蔽性强,在夏秋之季,地表见光很少,土温度低,微生物活动受抑,有效荞分转化慢,土壤物理性状较差,后茬作物苗期生长不旺不壮实;三日"干茬",即水分缺乏。麦蒸腾系数高,土壊水分消耗大,造成土壊缺水,影响后茬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