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帮商城 | 用树皮做的面条,居然被列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暖花开,每到春天,北方有榆树的地方,就又可以吃一把新鲜的了。去捋一把榆钱儿,和了玉米面,做榆钱窝窝吃,图个新鲜。

榆树全身都是宝,榆钱,榆叶,榆皮都能食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没有粮食的时候,百姓们撸榆钱,榆叶,刮榆皮充饥保命。

1942年河南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引自《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数据引自《人民日报》)。

当时持续的粮食短缺,榆树皮,***已经算是上好的东西,榆树皮都被剥光了,不够吃。无奈之下甚至花生壳、观音土、苞米瓤子、糠、红薯根儿都会成为食物,只求能保命。

毫不夸张的说,榆树,是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自然灾害的“救命树”。榆皮面的出现,是穷人吃不起白面的一种无奈选择。
榆树皮面,这种食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再次追求它的时候,追求的不是食物,而是健康和回忆。

01
申家榆面饸饹,15代人代代相传
曾经救命的食物,逐渐成为特色食品。在河北邯郸市魏县,更是有一个家族把榆树皮面制作的食品,传承了400年,传到申文堂这里,如今已是第15代。

申家人把榆树外皮刮掉,留下嫩皮,晒干后,用铡刀铡成小块,用石碾磨成榆树皮面粉,和其他杂粮按照比例和成面团,用梨木饸饹床子挤压成面条,这种面就叫申家榆面饸饹。

上图为申文堂家中的照片:奶奶用饸饹床子压饸饹面条
02
要吃榆面饸饹,先种树

榆树皮作为榆面饸饹的主要原材之一,对申家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第15代传人申文堂,建立了“榆苑”,里面种满了榆树,一方面作为食材,一方面可以供观赏,还形成了一种历史文化,整片的榆树,长了榆钱,也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03
4种杂粮+8道手艺=滑溜溜的榆面饸饹
榆面本身,摸起来滑滑的,吃起来有微粒感。只用榆面做面条,不仅太酥做不成面条,而且口感不好。
申家用延续15代的手艺,将榆面搭配了荞麦面、小米面、小麦面,4种杂粮,口感更好,一次可以吃到4种粮食的营养成分,更健康!



榆树面,和其他面粉不同,需要从树上刮下来适合食用的榆树皮,榆树皮晾干后,切碎,磨成面粉,经过与其他面粉合理配比后,和面,制作成面条,再晾干。
这8个环节里,数着选榆树皮、和面最难了,没有点经验可真是做不成。

除了面条本身,饸饹的配料,饸饹卤,也很重要。
04
一卤多用的饸饹卤
榆面饸饹,搭配饸饹卤,是最经典的榆面饸饹吃法。饸饹卤也可以用来做炸酱面的卤,或者炒菜、拌菜,都是家的味道。
饸饹卤,是申家独家配方,虽然简单,但是经典的饸饹卤就是这个香味儿。
榆面饸饹也可以自己搭配家常菜吃,吃出很多种花样。

05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艺,见证历史
60年前,是为了救命,不得已才吃树皮,现在谁还吃树皮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才更有意义。
在2011年榆面饸饹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已经很难想象吃树皮这样的经历。如果你和家里的长辈提起榆树皮面,你会听到上一代人的真实经历,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跟他们聊聊,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会让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有新的认识。
06
***与申家饸饹
1966年,***总理视察邯郸魏县漳河村水利建设,时任县委书记李庆堂请总理品尝申家饸饹。

07
多个电视节目报道、荣获众多殊荣
申家榆树饸饹,在河北民生频道、河北卫视我为购物狂、BTV财经频道、CCTV3星光大道等节目报道过。


此外,申家饸饹获得河北好食品、邯郸老字号等荣誉,荣誉证书更是被挂满了一整面墙。

08
吃一碗榆面饸饹,回忆小时候!
吃一碗榆面饸饹,粗粮更健康!
筋、韧、柔、滑、脆是榆面饸饹的特点。吃起来,你会觉得口感爽滑,有细细的微粒感,这微粒感有爽口的感觉,就是榆树皮面的味道。

煮面条的时候,就可以闻到浓浓的谷香。不仅有榆树的滑溜感,还有荞麦的味道,喜欢吃饸饹的估计能吃到荞麦面,但是加了榆树面的却不经常见到。
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类似于谷胶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具有热量低,饱腹感强的特点,食用后血糖升糖指数低。比小麦面条,更健康。
09适合人群
非常适合糖尿病人群食用,吃完饭后血糖不会飙升。血糖的稳定对糖尿病人来说很重要。
减肥期间不想摄入过多热量,可以选榆面饸饹作为主食,热量低,饱腹感强,不会因为减肥不吃饭导致胃病。
喜欢吃饸饹和杂粮的朋友,非常是适合了,除了榆树,还有荞麦面、小米面的味道,谷香浓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