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纸,纳五谷,井陉煎饼酥脆喷儿香

井陉煎饼,是沿传在河北省井陉县的一种传统风味食品,之所以贴上地域标签,是因为它与其他市面上销售的煎饼在杂粮选择、加工配比、成型薄厚程度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金黄一轮月,五谷敬神农”。说到井陉煎饼,相传是由先民祭祀太阳神供品演变而来。据说,它圆圆的外表薄如纸浓缩五谷精华,表达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感恩之心!然而,随着千百年来神文化的归俗和消失它又是怎样走下神坛,上了普通百姓餐桌的呢?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西部,是个纯山区县,县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人口33万,为国家民政部首批确认的“千年古县”。这里山场广袤,植被丰厚,以驰名品牌“井陉红小豆”为代表的豆类、谷物、玉米等旱作秋粮作物极赋盛誉,为集谷物、玉米、豆类等精华的煎饼,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如今,在县城西部深山区的南张井仍然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并且由历代家庭主妇传承至今。被誉为“井陉煎饼”活化石。

据村里长者讲,煎饼这一食品在我县至少也有六百年以上历史,其制作技艺都是祖祖辈辈言传身教传承至今。煎饼,故名思意虽属煎制类食品,但由浆料瞬间成饼,涵盖了“摊”和“烙”两道工序,虽叫饼却薄如纸。其粗粮细做营养好吸收,香脆可口易久存放之特色,堪称饼中之精品。煎饼的计量也与众不同,传统上以两张称“一对”。其选料以粗粮为主细粮、杂粮为辅,配比并不严格,但从口感好、易成型角度讲,配比确有纯粗粮和粗细粮搭配之分。如:稷米、绿豆按五比三配比,每斤摊六对;小米、玉米、小麦各五份与一份绿豆配比,每斤摊五对;高粱、小麦、绿豆或黄豆按八比三比一配比,每斤摊四对。具体工序是:原粮上石碾脱皮、破碴、温水浸泡,然后石磨磨浆。这道工序俗称“搬磨”。另外,有在浆料中佐以适量食盐、花椒、大料,也有放一定量的芝麻、白糖等形成不同风味。浆磨好后就可以“摊煎饼”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道工序有两个专用炊具:一个是“铙”,它是一种外圆、中鼓、沿下有三个片脚支撑的铸铁器物。据说是由一种打击乐器演变而来。另一个是“抹(儿)”取高粱秸秆一节与荆条枝杈组合自制而成。摊煎饼之前,须将铙支稳,备足备好柴草。

当柴草在铙下点燃升温,铙顶火候适宜,就可以用勺舀上面浆倒入铙顶,用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抹圆,待饼由乳黄色变为金黄色,且周边跷起时,整张撕下即可。为使煎饼好起,色泽润道,每张之间还须在铙上擦上适量棉油。煎饼种类按主料依次分为:小米、玉米、豆类、荞麦、高粱等,品种有馅煎饼和油煎饼等。成品存放打包按两张一对折成四角或扇面型,阴凉干燥。如现吃可卷小葱抹上面酱,陈饼吃法有泡饭、火烤、油煎等,不同吃法风味各异,口感极佳。有“不进柴门先闻其香”之美誉!

如今,由于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厨房革命席卷了柴火灶膛,随之而来的是高科技电气化炊具,昔日农家渺渺炊烟米面飘香,现已难觅其踪了。所幸南张井村还保留至今以飨食客,实为珍贵!现在,该村腊月摊煎饼备年货招待客人外,还保留了二月二 “揭龙皮”的习俗。传说二月二不准推碾怕伤了龙子,所以在解放以前南张井过“二月二”节时,家家户户都把摊的最园、成色最好的煎饼祭祀神农,供飨上苍,感恩太阳光照、感恩龙降甘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也许,这个习俗正是南张井村煎饼技艺得以世代沿传并传承至今的一个主要原因吧!毕竟这种原始的信奉坚守了这一饮食文化。俗话说“煎饼好吃一片功”,到了南张井才解其意。因为,煎饼制作囊括了粮食配比、推碾、搬磨、搂柴、烧火、厨艺,又要经受烟熏火燎煎熬。可以说,煎饼的传承得益于一个伟大的群体,她就是我们井陉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此,衷心希望煎饼这一风味食品打出品牌走向市场,成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品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