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饮食篇/喝稀粥

说起喝稀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可是大众食物,全国各地城乡普遍食用,家庭或饭馆都可见到。不过南方喝得是大米粥,北方当然是小米粥了。华北、西北地区盛产谷米亦就是小米。家乡地处土默川平原东端,非常适宜谷物生长,生产加工下的小米色黄、滑润、光溜,熬出的稀粥比较好喝。上文“拧炒面"中捎带说了下稀粥,只提到瓜稀粥、山药稀粥、白稀粥(纯放小米,不掺任何东西)。如果撒的米少,形容它是“澄影儿米汤”。反正在过去粮食不富裕的时候,炒面掺和(掺拌)的玉米、高梁多,豆子、莜麦则少,当然熬下的稀粥小米撒的也很少,熬出的稀粥那就是标准的“稀粥”即“澄影儿米汤”了。其实还是叫稀粥,只不过稀点儿罢了。因此才有了“稀粥不稠炒面粗”的说法。

图为只撒纯小米的白稀粥!

稀粥虽说下火解渴,甚至还说有营养,但经常喝也不咋入口,收肠刮肚的也不顺畅。要说喝稀粥最香的时候就是喝“冷稀粥”。记得上午出工劳动回来,又乏又饿又渴,将早饭剩下晾冷的稀粥一饮而尽,那个爽,那个痛块。尤其是绿豆稀粥(小米加点绿豆),更是解渴下火防署。不过那时绿豆也不多,很少喝到绿豆稀粥。

为了让米少的“澄影儿米汤”稀粥“稠和”点,乡下人想出个“搁和”的法子,就是在稀粥快熬熟时,再往锅里撒上一两把莜面或玉米面,这样便成了“搁和"稀粥(乡下庄户人的俗称)。一般玉米“搁和”多,莜面“搁和”少。早晚两顿稀粥如果干喝,确实喝不饱肚子,好在有炒面相伴才能吃饱!还有一种吃法,叫“搁和面”,就是在稀粥中下入少量的白面(小麦面)柳叶儿面条,有米有面,不稀不稠,如果再用少需葫麻油和葱花炝和一下,那就更入味入口了。不过这种稀饭一般是给上门的戚人和坐月子产妇吃的,有时改善一下伙食才能吃上此饭。

总之,喝稀粥,拧炒面是那个时期的必食之物,它们见证了当时乡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和伙食标准,也为度过粮食困难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现在我们也喝小米粥,所不同的是小米撒得多了,小米质量也高了,相伴就吃得是白面馒头、花卷、焙子、烙饼、油饼、月饼等。乡下农村庄户人餐桌上出现了稀粥仍在、不见炒面的状况。这些过往也唯有少数上年纪的人知道了。(待续)[注:文内方言名称有可能用字或词不够准确,敬请读者谅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