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刻
刘有光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任。宣统二年(1910)十月回任。与震泽知县米仁粟共同主持地方自治
序与跋,都是用来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全文宗旨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具有版本鉴定、辨别真伪,反映历代学术兴衰的作用。一般而言,序文是对全书的总体说明;至于书跋多是有感而发之文,或抒情或议论,大都篇幅短小,少有长篇。以下便针对序跋两种文体作进一步说明
明代研究“明代科举与士习”学术座谈会,此次邀请张艺曦博士(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演讲,讲题:“思想史外的思想:明中晚期江西社集与思潮”;以及徐兆安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演讲,讲题:“名气家的风度:晚明时文刊刻的习惯与仪节”,并请王鸿泰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廖肇亨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与杨正显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学者)担任与谈人。 时间:111年5月7日(星期六)14:30~17:00 **敬请于敬请于14:10-14:30之间,点选视讯会议连结加入会议,以“访客身份”加入即可。亦可输入会议号与会议密码加入
你知道皇帝批阅奏折时都写些什么吗?近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在微博里晒出了一组被康熙批阅过的奏折,一句句朱批“知道了”,让网友直呼:大亮!穿越了吧?!细心的网友还发现康熙曾把“以后”写成“已后”,原来皇帝也会写错别字。 记者采访后发现,展出的奏折上,康熙都有“朱批”,写着“知道了”的奏折还真不少!比如,康熙朝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江南科场弊案,展出的6件奏折,反映了曹寅将他了解的情况向康熙密报的过程,除了第5件奏折康熙做了较长的朱批,其他都是非常简洁的语言,两条写着“知道了”。 曹寅奏报米价,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奏报刊刻全唐诗,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复奏摹刻高旻寺碑文,康熙朱批“知道了”……记者数了一下,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出的31件奏折中,有15件康熙都朱批“知道了”
笔名齐惠,别署知不知子,斋号知不知斋,男,山东烟台人,1938年2月生。年作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书法本体技、艺、道的综合传承,亦具科学、豪迈、风采、场的现代审美精神。四体兼擅,尤精隶书和行草书
我国古代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形成儒家石经,自汉末至清中叶共刊刻七种石经,被称为“七朝石经”,历来为学界重视。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5年来学界在此前专题研究基础上,开始对七朝石经展开整体综合研究,对历代石经文献进行整理集成,并着手探索石经学学科建构。 七朝石经分别为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