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与跋,都是用来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全文宗旨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具有版本鉴定、辨别真伪,反映历代学术兴衰的作用。一般而言,序文是对全书的总体说明;至于书跋多是有感而发之文,或抒情或议论,大都篇幅短小,少有长篇。以下便针对序跋两种文体作进一步说明。
早期的序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序言的位置皆在全书之后,仅单篇文章的序文置于前;二是序文的内容,除了写作缘由及经过之外,还包括全书的目录题要。早期的序文在后,是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来;到了宋代,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全书梗概,激发读者兴趣,遂将序的位置由书末移至书前。
序有自序及他序之分,前者为作者本人自著,后者则由他人写成,常用来推荐作品或扶植新人。就范围和内容来说,有总序及篇序(或称类序)两种,总序是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篇序(或类序)则针对某篇文章,范围较小。现存古籍当中,两序皆全者,当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此外,若以刊刻先后而言,则有原刻序、重刻序之别。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时所作的序文;重刻序指重刻时所写的序。
跋,又称“书跋”或“题跋”,内容比较灵活自由,多为有感而发之作,或叙作者身世,或详查学术源流,或考订版本,或品评优劣等。相较于序文,跋的出现时间较晚,一般认为始于唐代官方藏书,至宋代则大为兴盛,以苏轼及黄庭坚为当代之题跋两大作家;一直到清代达到颠峰,王绍曾、杜泽逊辑《渔祥读书记》便收录了王士祯的题跋640则。此外,不同于序文,跋的位置必须置于正文之后,无一例外;且一般为后览者所写,是在图书流传过程中辗转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