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
1、负责大气污染物数据处理及收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2、可独立完成综合数据分析报告及项目方案编制工作; 3、负责大气监测仪器的数据获取及数据删选; 4、重点仪器的数据分析,提交数据分析报告,及数据应用研究; 5、多仪器的数据联合分析,提交数据分析报告,及数据联合应用研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科学、环境化学、气象类、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习经历; 2、良好的大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熟练运用PPT、Excel等办公软件; 3、性格开朗,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适应偶尔的加班和中长期出差; 5、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者优先,参与过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者优先,担任过数据分析整理汇报者优先。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引发热烈反响。科技工作者们表示,将以获奖者为榜样,大胆创新,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他们:一位是隐姓埋名30年开拓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一位是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本文摘要:自12月6日起,受静大位、逆温、高湿等有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汾渭平原、河南大部分地区、辽宁和湖北部分地区经常出现连片污染过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性研究员回应,大范围静稳变换大雾天气,造成污染程度更进一步激化。自12月7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湖北中部等地区不受低气压掌控,将近地面风速大于2米/秒,且持续经常出现近地强劲逆温
对未来天气和气候进行有价值的预报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现代数值天气与气候预报将大气科学与数学、物理相结合,用现在的气象观测资料与描述大气海洋运动发展变化的数学物理模式,利用超级计算机,把未来的“天气”或“气候”较精确地计算出来。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现代数值天气与气候预报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着重讨论数学中的动力系统、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与非线性最优化等研究方向在大气与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有关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2年8月17日,美国气象学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S)公布了2023年度各项荣誉和奖项名单,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流动成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OED)高端访问海星学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研究员因其“在海洋观测数据和海洋热含量方面的高质量、高影响力研究,及对同行的服务”,获得2023年度Nicholas P. Fofonoff奖,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物理海洋领域的重要奖项。 Nicholas P. Fofonoff Award是为纪念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Nicholas P. Fofonoff(1929–2003)而设立,每年授予1位在物理海洋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
应急管理综合行政防爆通风多参数检测仪装备适合测量通风阻力、暖通空调、消防、有限空间检测、市政、化工、燃气管道测量等地面场所。 产品型号:JFY4 应急管理综合行政防爆通风多参数检测仪装备采用低功耗微处理器、LCD汉字显示、大容量dataflash等技术,可对矿井下的大气物理参数风速和差压进行测量,并可同时显示大气压、温度、湿度等数值,以上数据与时间、日期等同屏显示;具有数据的存储、回显、删除及传输功能。检测仪具有显示清晰、功能全面、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捷、维护方便,密封性能好,准确可靠等优点
王普才,男,1963年出生,江西余干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LAGEO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获江西师范大学理科学士学位(物理专业),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理科硕士学位(大气物理专业)并留所工作,1995年获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大气光学专业)。1997-1999年在加拿大遥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关于南极臭氧洞得形成和发展,人们曾认为主要是由于氟利昂(CFC)单个因素的破坏,但是,用CFC的光化学反应不可能解释臭氧洞;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主要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排放的CFC对南极地区臭氧的破坏最大这一问题。在南极地区每年4-10月盛行很强的南极环极漩涡,它经常把冷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平流层极冷,因而形成了流层冰晶云。这就使南极春天平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2006CB400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55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6月15日上午,“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视频会议,旨在加快推进汾河平原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开展交流与研讨并部署后续工作。 该项目由我院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西省环境规划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通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颗粒物来源解析、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技术及区域传输模拟等研究,进一步明确汾河平原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提出适合汾河平原区域发展并符合各城市大气污染控制需求的“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构建从区域层面融合城市方案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内的汾渭平原大气重污染整体治理方案,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水平。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及各课题就研究背景、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案、考核指标等有关内容的详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