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
在21年前的今天,1999年8月11日(农历1999年7月11日),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 1999年8月11日,欧亚一些地区观赏到了一次壮丽的日全食景象。 这次日全食是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将持续两分钟左右,它将从大西洋上开始
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10月14日在京召开了2011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我所王会军应邀作了题为“今年春夏气候形势回顾和讨论”的大会主题报告。王会军研究员在报告中就2011年春季和夏季的气候特征、东亚和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及其演变、海温和海冰异常、高纬和极区大气环流异常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剖析了今年我国春季到夏季气候异常的主要成因和物理机制,尤其是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和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作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2006CB400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55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本课程既面向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也面向希望对气象有一定通识了解的学习者。该课程将带领大家领略天气改变人类的震撼历史、天气与人类活动的息息相关; 将介绍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它们的特点,了解这些系统影响下的各种天气现象; 还将揭示暴雨、寒潮、台风等千变万化天气背后的真相,并讲解这些天气的发生及控制其变化的内在规律;最后,将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使身边多姿多彩的天气和我们之间不再陌生。 1)对专业学习人员,希望具备大气物理、大气科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参与整个课程
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96年。气候与环境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气候与环境研究主要栏目设有:学术论文、短论、研究简报、综合评述、学术会议报道、书刊评介
本文摘要:自12月6日起,受静大位、逆温、高湿等有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汾渭平原、河南大部分地区、辽宁和湖北部分地区经常出现连片污染过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性研究员回应,大范围静稳变换大雾天气,造成污染程度更进一步激化。自12月7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湖北中部等地区不受低气压掌控,将近地面风速大于2米/秒,且持续经常出现近地强劲逆温
中国京津冀区域石家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集(2015)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京津冀区域石家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集(2015) 数据来自课题: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背景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浓度时空分布 负责人:宋涛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资助者:科技部。2012年以后观测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的分析方法,PM2.5/ PM10精度:+/-1.5ug/m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0.5ug/m3(24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分辨率:分辨率:0.01ug/m3。2012年之前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
为更好地总结我国城市气象学发展成果,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协办的第九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拟定于2023年5月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保障研究”。具体内容请查看以下通知:
公路环境大雾能见度监测系统系统可以测量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向、风速、遥感路面状况(路面温度,路面状态:干、潮、湿、霜、雪、冰、冰水混合物)等气象要素,以此为依据,判断相关大气物理变量因素的变化趋势,从而预警预报出当时天气状态和变化;交通气象监测站将实时监测数据自动上传至交管部门监控中心 公路雪后路面状况及能见度监测系统除了可以测定常规的各项参数如:能见度、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噪声、车流量,系统还提供了额外的扩展能力,可根据监测需求增加对应传感器,如:PM2.5、PM10、光照辐射、紫外线辐射等信息,从而满足系统功能升级的需要。 高速公路沿线能见度在线监测设备可远距离检测路面积水、积雪、结冰厚度、湿滑程度;远距离遥感检测路面状况;融入现有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抗锈蚀;红外检测远 15 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创建于1995年,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主要针对东亚季风区重大气象灾害(洪涝、台风、热浪、大雾、灰霾、雷电等)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水平,为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牵头,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