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
专家指出造成京城空气重度污染机动车是“罪魁祸首“ 今年“蓝天”数达到45天的时候,北京市空气质量遭遇到了重度污染。 2月2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高达333,成为2011年首个五级重度污染天气。此后的两天,这种天气继续罩在京城,一片灰蒙蒙
本文摘要:谈谈的重霾“爽约”了!环保部6日已发文指导各地分批错时中止橙色预警。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城市可于6日15时中止预警,其他城市可于6日24时中止。各地可根据实际空气质量状况和当地预测预报结果,自行决定中止时间
中科天宇软件有限公司(ZhongkeTianyuSoftwareCo.Ltd.简称“中科天宇软件”)是中国环保信息化建设的新锐企业。公司注册资金5088万元,是以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的高新技术软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东路18号佰能大厦二层 86-010-51666688 中科天宇软件有限公司(ZhongkeTianyuSoftwareCo.Ltd.简称“中科天宇软件”)是中国环保信息化建设的新锐企业。公司注册资金5088万元,是以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
中国背景地区鼎湖山颗粒物化学成分(ECOC)数据集(2013)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背景地区鼎湖山颗粒物化学成分(ECOC)数据集(2013) 数据来自课题: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背景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浓度时空分布 负责人:宋涛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资助者:科技部。观测方法:Anderson 9级采样器,观测方法:热光学碳分析仪。 采集时间:2天中国背景地区鼎湖山颗粒物化学成分(ECOC)数据集(2013) (1个文件).其中文件包含2013年1月-12月颗粒物化学成分有机碳/无机碳(ECOC)月平均的质量浓度数据表格
10月26日,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厦门开幕,大会揭晓并颁发“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6位科学家分获这两大空间科学奖项。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为首次设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军,分别获得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和技术奖。 常进提出的高能电子和伽玛射线探测新方法,已应用于国际探测实践和中国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号”
联合国于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中国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
近日,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早期信号捕捉及应对策略研究”中期检查会议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疾控等单位的评审专家以及项目组技术骨干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气候中心作为下设课题承担单位参加了会议。 会上,项目首席首先介绍了2018年立项以来项目组取得的主要成果;随后,项目4个课题负责人分别详细汇报了课题中期的研究成果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最后,与会评审专家审阅了课题执行报告,肯定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并对项目和下设4个课题的研究内容、经费使用、下一步研究计划等问题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第四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四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拟于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浙江丽水市召开。 第一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于2008年11月 12日至 17日在浙江奉化溪口召开.第二届于2010年11月23-27日在广西柳州召开.第三届于2012年10月18-22日在湖南张家界市召开. 前三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得到了我国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界广大青年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热情参与,也得到了我国大气-海洋科学界前辈和院士的亲临指导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由科普中国、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新华科普举办的“世界气象日——海洋与气候的复杂关系”活动进行了线上直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在线带网友探索海洋与气候的奥秘。 由于海洋对温室气体的响应,海洋正在加速变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7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