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分词
念英文的时候,很常会看到一些缩写,像是 I’d 。这时候就会想,它们到底是哪两个字简化而成的呢?有时候又常常会搞错,到底该怎么判断?讲到 ‘d 的缩写时,会有几种可能: 判断的方法很简单,总共有三个方法,一次教给你: 英文中,会有很多惯用的词组,它们有时候就会跟主词并在一起缩写,例如: → had better 是惯用词组,有叫人“最好做某事”的意思,因此摊开来就会变成: → would like 是惯用词组,是表达“想要”的委婉、礼貌口吻。摊开来就会变成: would 其实是 will 的过去式,而且也是个助动词
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高中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程上。由于时间紧迫,课程与文化课程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三个月,由于艺术类学生刚刚完成了六个月的学习和考试,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不接触文化课程,有些学生终会取得完整的成绩
义务(英语:duty),指应尽的责任[1],应该要做的事。义务可能来自于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关系、法律等规定。 这个名词译自英语:Duty
Wait for the other shoe to drop 字面意思为“等待另一只鞋掉下来”,但比喻为“不安地等待最后结果;不安地等待下一步的发展;不安地等待无法避免之事情的发生”,这里所指的结果、发展或事情通常是负面的。这是个美国惯用语,于 1900 年代初期开始广泛流行。 此一惯用语源于纽约贫民区公寓大楼 (tenements) 的居住环境
被动语态的主动形式有: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情态动词+ have +been 过去分词;情态动词(主要是指need)+to be 过去分词。常见的情态动词有被动主要有:may(可能),should(应该)等。 情态动词是指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用来表示语气的单词
同学们看了上面一题的分析后,也许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此题应选 B,理由是none前没有并列连词 and 或 but,其实这次又错了。此题的**选项应是A,注意此句与上面一句有着本质的不同,即此句的 translated 不是谓语,而是一个非谓语动词(过去分词),所以逗号后面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一个独立结构。假若在 translated 前加一个助动词 was,则此题应选 B(which),构成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由于最后一个字母 y 的前面是母音 a,parlay 的时态变化无须将 y 改成 i,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皆为 parlayed,现在分词为 parlaying,第三人称单数为 parlays (也是名词 parlay 的复数)。 由于这两个名词皆有“仲裁者”的意思,若干字典在此意思上将它们列为互为变体,但在书面英文中,这两个字通常都被限制在它们个别的用法上,亦即 mediator 意为“仲裁者;调解者;调停者”,而 moderator 意为“(会议、辩论等的) 主持人”。 由于 marinade 长期以来也经常被错误地用作动词来替代 marinate,致使许多字典现在都将 marinade 列为 marinate 的变体
各位在准备多益考试的朋友,会不会觉得某些字长得好像,总是搞不清楚它们的差别呢? 小编今天要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个常常造成混淆的字,就是 except(除了……之外)。 首先,对于某些初学者来说,这个字和 expect(预期)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搞错了。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除了经理之外,彼得也同意该提案
英文的变化那么多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通通都要变化,老是把大家搞得头昏脑胀,今天要来跟大家探讨动词的变化,基本上动词变化有以下四种:现在简单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s、动词过去式及过去分词规则变化、动词过去式与过去分词不规则变化,以及现在分词或动名词变化(Ving) 在现在简单式,当主词是三单时,动词就要变化。 所谓过去式就是在过去简单式会使用的动词,而过去分词则是用在完成式或是被动语态。 若对于时态还十分不了解可以参考本篇
have的用法: have作实义动词时,是及物动词,接简单宾语,也可接双宾语,还可接以带或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have可用作静态动词,也可用作动态动词。作静态动词时表示一般意义上的所有关系,不能用于被动结构;作动态动词时表示经历、完成等行为,可以但少用于被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