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1 古来即有天台宗主张性具,性恶的说法。陈英善博士却以为性具,性恶乃天台宗的方便教义,而其主哲理则是鸠摩罗什以来之遮诠式的“实相”。本文试图以智𫖮“法性即无明”的主张为主轴,辅以“正因佛性”等概念的分析,证明天台宗的哲理,含有来自地论师和摄论师之宇宙创生的理论内涵;而其“法性”一词,则染有浓厚的“真常唯心论”的色彩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
最近笔者又再听到类似的话语,不禁地再三反省,却惭愧地发现自己原来仍处于“收藏习气”而不是“修正习气”的状态。 笔者自认是一个怕犯错,不想惹事的人。 脑海常常怀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心态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
般剌密谛大师中印度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般剌密谛大师于广州翻译出《楞严经》10卷。不久,因擅自带出佛经被国王追缉,于是只好离华回国
世人常把假当真,却把真当假。世间所有尽是变化无常,我们则当它是常存不失;一切诸法皆无有不变的实体,我们则当它是有不变的实我。 佛陀手拿一颗珠子给众人看,问是什么颜色?然后把珠子放入袖中,空手伸出手来给大众看,再问这珠子是什么颜色?众人答:“世尊!您手上根本没有珠子,哪里还谈得上什么颜色!”佛陀感叹的说:“世间的人竟然迷惑到这种地步!我拿出假珠子,您们都能说出它的颜色;然而拿出真的珠子,您们却不见它的存在
《佛说阿弥陀经》它的五重玄义从释名开始认识它的名称,解释这个经名到底是蕴含了哪些道理?这部经典是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智者大师说:“佛讲的所有经典有七种立题:有以人名立名;有以法立名;有以譬喻来立名;有以人、法、喻三者同时立名;也有以人法、人喻、法喻来立名,这样加起来就有七种立题。这有单人、单法、单喻,人、法、喻有重复的,还有人法喻三者都有的
信众问:不懂佛教的各种经书、礼仪规矩,甚至有很多菩萨的名字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与佛是否有缘,但是我愿意做善事帮助他人;我吃肉喝酒,可我信佛,这可以吗? 智渡法师答: 1、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唯因妄想执著,比如你的吃肉喝酒等等习性障碍。即使如此,你的佛性尚能令你在世俗的泥沙缝隙中显现出你的善信善心,这也是与佛有缘表现。 2、你“吃肉喝酒”还是你的自在,各自因果各自负,更何况信佛,并没有任何的饮食要求,信仰自由
培训受众:1.董事长、CEO、总裁等企业经营者、企业领袖; 3.总经理、高级经理等企业高级领导者; 课程收益: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帮助“领导者”帮助开启无上甚深的领袖妙法,参悟隐藏在经营管理行为背后的领导玄机。并可以带领学员: 1、 进入神秘的佛学殿堂,感悟完全不同的般若智慧; 2、 刺破障现外表的假像,进入超凡入圣的甚深法门; 3、 用佛学的思想凝聚人心,用禅宗的洒脱管理经营; 4、 擦亮尘封已久的菩提明镜,吹飞蒙蔽心灵的五蕴杂尘,感悟一次难得的心智旅行; 5、 彻悟苦寻难解的领袖妙理,洞悉觉悟悯人的至真佛性,演译一场绝妙的生命旅程。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潘麟在《家门没上锁》一书中的核心观点:众生本来就是一个佛陀,只因为自我意识的严密封锁而不能显化和起用,只有被显化出来以后,才是现实中的佛陀。(潘麟:佛性等同于佛) 关于《家门没上锁》一书,潘麟自称是关于生命学著作,大家都清楚:生命是主体和核心,一切都是围绕生命展开的,一切都是因为生命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如果生命观出现错误,那将是致命的问题,恰恰是在对生命的认知问题上,潘麟的观点存在严重实质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