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六即’为天台 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是由凡夫修行至佛位的次第。 即一:理即佛;众生虽轮回六道,时时处在尘事烦恼与本觉背道而驰,然佛性功德依旧具足。 即二:名、字即佛;由知识处、经典中,得知即心本具不生不灭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豁然有悟,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西方科学(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有共同的祖先: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所以,从佛学来说人人皆有佛性是可信的。 其实,我在《太极宇宙论》中进一步推论: 无论是从生物学还是太极理论的角度来说, 不仅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而是所有的生命, 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有共同的祖先
很多佛门中人因纠结在因果问题,而不信受“佛力救度”的净土法门,或认为净土法门是“自力修行”、“从因向果”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详见前文。无可置疑,佛教是讲因果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强调“深信因果”,“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 佛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在修行楞严经的时候,大家不仅要知道经文中讲解的含义,还要懂得楞严经是怎样念的,这样才能在自己修行的时候,从经文中理解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多去了解楞严经的注音,自己就能有更好的认知,让自己从经文中认知到非常多的含义,时间久了之后懂得的知识也就是更多的,能从楞严经中学习到非常多的知识,我们看看楞严经都说明了什么吧。 《楞严经》又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楞严经是诸佛之秘密宝藏、修行奇妙之门、解脱迷悟之根本
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是《坛经》所传的修行法。所谓“无念”就是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
《国语大辞典》中词语“顽石点头”注音为ㄨㄢˊ ㄕˊ ㄉㄧㄢˇ ㄊㄡˊ,拼音为wán shí diǎn tóu,意思是传说晋时道生法师在虎丘山聚石为徒,讲解《涅槃经》,主张众生皆可成佛,并问周边石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见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 常寂光的意思 是离生灭相的清净真如之体,是法性,佛性,即是诸相寂灭的智慧
《观音菩萨普门品》是佛经中的经典经文,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文,我们修持 《普门品》全文 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不但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还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的道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念《观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感应。 以前因为持于“心即是佛”之理,偏执自性(自己本性)即是观音,何必拜自性之外的他力观音(观世音菩萨)呢?因而置佛菩萨的加持力而不顾
佛教倡导的是物我两忘,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要忘掉它。我们小时候拥有很多的物质,后来都忘记了,我们现在拥有新的物质;很多小时候帮助我们的人,我们也忘记了,我们现在有更多的人帮助我们。但是对别人的感恩心要存在心中,对人间的名利、物质要忘记
念诵佛菩萨能够让我们的劫祸和苦难得到消减,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诵佛菩萨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的疾病,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佛菩萨的感应呢? 所谓的感应,即自心对心外各种事物产生的反应。人们看到圣人的画像,寺庙的佛像,阅读佛经,以及在夜梦中所历种种境界,凡有感于心,皆属感应
一个信徒拜访赵州禅师,因没有带礼品,于是歉意地说道: 我空手而来。 望者信徒,赵州禅师说道: 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吧! 信徒不明白,反问道: 禅师,我没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困惑,说道: 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回答道: 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