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表面等离激元是光子与金属表面电子相互耦合产生的集体振荡,可以突破衍射极限将电磁场有效地约束在亚波长尺度,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本报告将首先简要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的特性、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弱耦合和强耦合的原理,在弱耦合区重点介绍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增强拉曼等的研究进展,在强耦合区介绍实现强耦合的几种方案。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作为激光反馈是实现纳米激光器的有效途径,报告还将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SPASER)的原理、进展和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
近日,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获得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为:闻海虎、杨欢、祝熙宇、李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示,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项目2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20项。 获奖项目简介: 超导作为固体材料中电子系统配对凝聚的现象,是凝聚态物理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Sony 全新 FE 85mm F1.4 GM 中距定焦镜头专为拍摄人像而设,让用户兼享高清及柔和散景。 镜头的精密光学设计结合 XA 极致非球面镜组及 3 块 ED 超低色散镜组,加上 α 镜头使用最多的 11 块光圈叶片,确保对焦的画面部分具有极高分辨率,而画面的非对焦位置则成为柔和美丽散景。此外,全新镜头表面的 Sony 原厂 Nano AR 镀膜有效减低眩光及“鬼影”,当拍摄目标处于背光或光线环境欠理想的情况下拍摄人像,这项功能尤为重要
首度举办的BarCamp。参与者除了听别人发表意见外,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同步发表评论、进行后续动作。 BarCamp,是一种国际研讨会网络,此类研讨会是开放、由参与者相互分享的工作坊式会议,议程内容由参加者提供,焦点通常放在发展初期的网际应用程序、相关开放源代码技术、社交协定思维[1],以及开放资料格式
手机SIM卡即将成为历史,魅族将第一个抛弃SIM卡? 在几年前,由于运营商商业利益的考量,SIM卡作为一个通信核心身份认证实体一直是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标配,SIM卡英文称为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中文全称:客户身份识别模块,近些年手机卡从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和苹果发布的Nano SIM卡,在苹果公司的引领下,SIM卡的体积越来越小,但是无论多小,空间的占用和使用上捆绑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如今,全球科技发展一日千里,NB-IOT来了,智能穿戴设备来了,智能家居来了,下一代物联网、智能可穿戴等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机设计对轻薄的强烈诉求,让eSIM卡技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eSIM卡不同于普通SIM卡的是,它会直接嵌入在设备中,通过预定好的程序来进行运营商验证,让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并希望其能够快速落地商用
郝玫茜,女,理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师资博士后。2018年12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并取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9年3月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论坛(2022年第2期) 时 间:2022年01月04日10:10—11:10 刘抗,男,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先进热设计,海水淡化及海洋能综合利用,可穿戴可植入式能源及传感,先进储能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Energ. Environ. Sci.、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ngewandte、Nano Energy和Int. J. Heat Mass Tra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5项
该团队近年来在新型静电纺丝技术、功能纳米纤维制备、物理性能及应用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先后在Nano Energy、ACS Nano等杂志发表多篇原创性成果论文,提出了单电极压电电子皮肤、基于位移电流型传感器的柔性可穿戴器件等。静电纺丝制备光电纳米纤维及柔性传感器,该成果于2018年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除了基础研究,该团队还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大型电纺纳米纤维生产线和多种纳米纤维空气滤膜产品,为新冠病毒疫情防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课题组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月舟课题组合作,在Nano Letters期刊发表了题为Ultrasonic control of neural activity through activation of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MscL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将超声辐射力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结合起来,首次在神经元上通过超声刺激激活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并进而精确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该成果开拓了超声在脑科学研究中的新方向,为超声遗传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薄膜材料与界面PI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立的以提升我国在薄膜材料设计与功能化研究水平,推动相关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工程师4人,研究生20余人,主要开展金刚石、金属氧化物、钙钛矿等薄膜和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工作,满足国家在能源、环境、传感、信息、高端制造和海洋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课题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核心期刊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Materials & Interfaces 和JPCC等期刊发表,部分成果已经在转移转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