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faces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纳米材料室科研人员在一维/二维复合结构反电渗析发电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通道除在离子分离、生物分子检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还可以借助其高的离子选择性和优异的离子整流特性作为反电渗析技术的核心部件用于反电渗析发电。为制备出具有高功率和高效率的反电渗析发电结构,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员提出将PET锥形纳米通道与二维层状氧化石墨烯(GO)膜相结合制备出1D/2D复合结构,并研究了复合结构的反电渗析发电特性(图1)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现有的化疗药物存在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低,难以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及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和化疗后的毒副作用等缺点,从而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目前肺癌治疗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在中南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无机功能材料化学、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等研究,在黏土矿物基复合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方面独具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电化学传感器制备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CS Application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SCI引用超过1191次H指数20;独立撰写专著《新型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薄膜材料与界面PI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立的以提升我国在薄膜材料设计与功能化研究水平,推动相关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工程师4人,研究生20余人,主要开展金刚石、金属氧化物、钙钛矿等薄膜和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工作,满足国家在能源、环境、传感、信息、高端制造和海洋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课题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核心期刊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Materials & Interfaces 和JPCC等期刊发表,部分成果已经在转移转化过程中。
孙凯,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光子学、分子探针及成像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着有机发光材料,通过结构设计、表面修饰、纳米工程策略等,制备具有功能性的光学纳米材料,利用光学分析方法,进行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包括生物传感、荧光成像、疾病诊断、肿瘤治疗等。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nalytical Chemistry、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发表论文17篇,被包括Nature、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等在内的权威学术期刊总共引用800 多次
近日,我院纳米能源研究中心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热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苗蕾教授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一流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了题为“Realizing a High ZT of 1.6 in N-Type Mg3Sb2-Based Zintl Compounds through Mn and Se Codoping”的研究论文。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实现热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具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无环境污染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航天航空、军事和民用领域。该研究工作通过对材料的电、热输运性能进行协同优化,获得了热电优值为 1.6的高热电性能n型Mg3Sb2基热电材料
代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四川大学读本科,2005-2010年四川大学读博士(硕博连读,导师李忠明教授),2008-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Yunfeng Lu(卢云峰)教授课题组国家公派留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郑州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
半导体多孔材料,光电功能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科研工作,近年来研究方向集中于金属氧化物多孔薄膜的电化学制备,修饰及其能量转化应用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一项,参研山西省科技厅项目多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arbon,Ceramics International Langmui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2]铝硅酸盐矿物制备高性能矿物材料的新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省部一等奖,2013 [4]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构效关系与功能化设计?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及硅酸盐学会?科技进步?省部一等奖?2012 在中南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无机功能材料化学、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等研究,在黏土矿物基复合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方面独具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电化学传感器制备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CS Application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SCI引用超过1191次H指数20;独立撰写专著《新型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