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张素)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获奖名单,4名科学家上榜。他们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 其中,张亭栋、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共获“生命科学奖”
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URL])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未来科学大奖”。 9月6日上午10点,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三个奖项陆续揭晓,共诞生了4位获奖人
2016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世界腐蚀日”,设立世界腐蚀日的宗旨是唤醒政府、工业界以及我们每个人,认识到腐蚀的存在——由于腐蚀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各国每年的GDP中平均超过3%(中国约达5%)。腐蚀不仅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我们要重视腐蚀问题,用科学的武器应对腐蚀
薄膜材料与界面PI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立的以提升我国在薄膜材料设计与功能化研究水平,推动相关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工程师4人,研究生20余人,主要开展金刚石、金属氧化物、钙钛矿等薄膜和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工作,满足国家在能源、环境、传感、信息、高端制造和海洋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课题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核心期刊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Materials & Interfaces 和JPCC等期刊发表,部分成果已经在转移转化过程中。
材料科学专家。1965年5月23日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何怡贞(1910年11月14日-2008年7月31日),山西灵石人,中国物理学家。其夫为葛庭燧。 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考入美国蒙脱霍育克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后入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刘伍明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 11月30日下午,应我校文理学院、科技处及前沿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刘伍明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作了题为“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经验分享”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理学院院长刘建科主持,文理学院及我校相关专业师生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中,刘伍明教授就上一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重点就在数理学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同时,他以两个基金申报成功案例分享了申报经验
李依依,女,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7年李依依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李依依一直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以及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近日在烷烃脱氢反应催化剂研究上取得进展。首次将MXene材料用作烷烃脱氢反应的催化剂,并成功揭示了该催化剂催化烷烃脱氢的活性位和反应路径,从而为工业烷烃脱氢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科研人员将MXene材料用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发现单位比表面积MXene材料的乙苯脱氢活性达到92μmol/m2·h,苯乙烯选择性达到97.5%,远高于目前已知的高活性非金属脱氢催化剂,并表现出优异的高温稳定性
1993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沈阳市新阳研究所任设计员;1996年8月考入东北大学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从事非线性光学理论研究工作,期间发表论文被EI收录一篇,1999年3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分配到辽宁大学物理系任教师至今;2001年8月考入东北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工作,期间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均被SCI检索,并获得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和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2004年9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称号。2004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至今。 主要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