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cc
薄膜材料与界面PI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立的以提升我国在薄膜材料设计与功能化研究水平,推动相关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工程师4人,研究生20余人,主要开展金刚石、金属氧化物、钙钛矿等薄膜和纳米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工作,满足国家在能源、环境、传感、信息、高端制造和海洋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课题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核心期刊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ACS Materials & Interfaces 和JPCC等期刊发表,部分成果已经在转移转化过程中。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筹)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理论预言苯乙烯材料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基于大量的计算模拟数据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和非常小的体积膨胀。相关成果以[n]Phenacenes: Promising Organic Anodes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苯乙烯:有前景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DOI:10.1021/acs.jpcc.9b10930)上。 因为在成本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钾离子电池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替代者之一,从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在负极材料端,因为钾具有比锂大的离子半径,使得常用的石墨、硅和微纳多孔等负极材料在嵌钾时负极端膨胀过大从而导致储钾容量过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