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传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
评论人: 林桶法教授(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刘季伦教授(政治大学历史学系) 顾孟余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纵横政学两界,然而在今天却鲜有人知。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一度与蒋孟麟、胡适齐名;抗战时期又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在蔡元培、李大钊的举荐之下,他弃学从政,辅佐当时被视为孙中山接班人的汪精卫,成为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力倡“民主势力的养成与充实”
本文首先回顾20世纪中国(以内地为主,下同)的翻译家研究及其现状,分析其特点,并提出笔者的看法。笔者将中国的翻译家研究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刊物上的文章介绍、翻译家评传、翻译家词典、文学史研究中的翻译家研究和专题翻译家研究。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特点:刊物上的文章发表及时且针对性强,但受篇幅限制且比较零散;翻译家评传能够阐述充分透彻,但往往因传主故世而限制了研究的范围与视野;翻译家词典简明扼要信息量大,但入选标准把握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文学史研究中的翻译家研究目前还不够系统深入,但发展趋势很好;专题翻译家研究主题明确材料生动,但往往不易充分展开
鲜圣,男,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诗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诗歌月刊》《星星》《散文选刊》《中华散文》等报刊,获第八届徐志摩微诗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周浦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以及《人民文学》《诗刊》征文奖等各类文学奖130多次。出版诗文集《大地胭脂》《有时风会停下来》《鲜圣诗选》《鲜圣散文诗选》等7部
11月22--24日,孔子后裔岭南派在山东曲阜举行首次恳亲大会。来自广东、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岭南派孔子后裔代表300多人,齐聚祖籍地——山东曲阜恳亲祭祖。本次活动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广州天星学校董事长孔耀昌发起
潘公凯,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等。教授在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自1979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论教学工作,1992年5月至1994年1月曾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访。获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