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延绵数千年的生命、系统庞杂的规模、代代相传的延续性都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
1933年生,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丁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著有论文集《知春集》、《求实集》、《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世纪的足音》,专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金庸小说论稿》,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与唐?共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编辑《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四卷)、《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17―1927)》等十种
评委都没看完…最新作《独药师》讲胶东半岛养生家的故事,关于长生与现实的矛盾另外多说一句,看当代文学有一点很欣慰,就是终于有不少北方作家了,看现代文学,那点作家 荣昶,你怎么能忘了你身上背负了多少人的性命和希望,你怎么可以忘了你的仇恨我们做了这么多,你竟是全忘了,全忘了”我掩面而泣,为了让他坐在这个位置,为了这个国家, 一次奇葩的面试,却让柳菲灵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他的私人特助!人前,他是商界高高在上的霸道总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后,他是柳菲灵的命中克星,日夜索取,从不间断……挑起柳菲灵下巴,孟舒砚一把将她拽到怀里死死的吻住,她动弹不得,只能死死的瞪着他,满脸的不屑“孟舒砚,你越线了!”男人回到:“这是公平交易,我只是提前收取一点利息不是吗……”
篮球比分预告-中国现代文学与“家国情怀” 报告题目:中国现代文学与“家国情怀” 内容简介:“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书写与凝结历程,“五四”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家国情怀书写中弘扬了家与国休戚与共,“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仁者情怀。 时间:2019年10月30日(周三)下午15:00 报告人简介: 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被'家'叙述的国—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研究》、《若现若隐的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若干视角》等专著,主持“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任梁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获天津市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报告地点:12号楼5层会议室(12512室) 报告时间:2017年6月23号(周五)上午9:00 主讲人简介:袁国兴,男,1953年生,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教授。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校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威尼斯人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中文类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类方向,也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21世纪中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文字工作者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金丝燕教授开创跨文化学理论的代表作,首次对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史、理论史、方法论和个案特点进行全面阐述。主要章节有:跨文化学的缘起,跨文化学研究范畴,概念、框架、论题与假设,跨文化学研究的切入点,跨文化学的学术资源和基本问题,跨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跨文化学新学科的前景等。全书理论阐释深刻透辟、个案丰富、语言富有诗意而要言不烦,是从事跨文化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同时适合于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参考
2018年3月28日下午2点,盐城师范学院原院长、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薛家宝教授应邀来到我院,在外语中心实践能力演示厅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学位论文写作策略》学术讲座。院长陈世华教授主持讲座并致欢迎辞。 薛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治学经历,从“写什么”和“如何写”两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学位论文写作策略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spContent=即使在国家民族最危难之时刻,依然创造了“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的文化奇迹——民国文学与文化,是回望与重审的文化探寻之旅,也是斑斓多姿的文学奇遇记! 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多种方式展开文本研读与小组讨论,注重对学生学研成果的展示,师生共享共建一流课程。 近年来,“民国热”持续升温受到人们关注,与此同时,重新审视民国历史,对民国文学文化的深入探讨也引起研究者重视,日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新课题。本课程将从民国的日常生活出发,从吃穿住行、教育、婚恋等细部着眼,重新审视大时代里的文学书写,关照历史细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此呈现立体生动而充满烟火气的民国文学与文化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