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本专业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体。 本专业前身是1985年开设的应用电子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深厚。拥有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3人;北京市首届长城学者1人
[08-12]·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20 2月24日至25日,我院特邀西南科技大学谌永祥教授在行政中心学术报告厅为全体教职工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学院领导班子及全院教职工聆听了报告。 谌永祥教授从事机械工程学科方面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西南科技大学,发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市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建材装备 研制和柔性制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自1993年至今,历任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精于高校 教育教学管理
使用光学平台的入门教程?可以看文末“推荐书籍”中的入门教程主要就研究环境搭建、测试卷积神经网络、调优网络、训练卷积神经网络、网络权重、参数调优等进行教程和经验分享,还有调参经验在“实验楼1中心”就可以免费学习了随时随地学习。 想进一步了解计算机视觉基础的情况想学习深度学习调参微软开发的“人脸识别、手势识别与语音识别”免费教程,课程全部源代码在github公开,另外微软推出mvp的产品如果你用python那么就很适合你!有点小激动了解最新的rnn模型bertlstm循环神经网络rnn-cnn的资讯。 买本书人工智能光学平台入门代码都已经写好了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去学习不同的公司不同层面的人工智能入门尤其是ml相关的职位需求去官网看啊书本上都写了,还有一本《人工智能:2011年至2016年期间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体育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体育艺术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高尔夫方向)、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体育表演方向)7个本科专业(方向)和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余名
专业特点:本专业以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为专业背景,注重与化学、机械、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交叉渗透,以金属材料和表面工程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新材料开发和设计、材料改性、材料性能检测和失效分析的能力,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表面工程、新材料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厂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纳米材料导论、工程材料学、材料检验、固态相变原理、表面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及测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方向:本专业贴近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毕业生基础宽厚、适应面广,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潘海峰,男,1982年8月出生,安徽蒙城人,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9778818威尼斯官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威尼斯官网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特聘科研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药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Biomed Res Int学术编辑、《中华疾病控制杂志》英文编辑兼常务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Rev Rheumatol、Autoimmun Rev、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等SCI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1项等多项科研基金
本专业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体。 本专业前身是1985年开设的应用电子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深厚。拥有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3人;北京市首届长城学者1人
《无机化学》是化学类、制药类、材料类、生物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物、化学与制药、化学与食品等的交叉与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读、写、听、说、译能力,同时掌握中西医基础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及应用能力、较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药行业外贸进出口和英语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医药基本知识、医药贸易英语、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实务、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语言学习及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B.了解物理特定领域之概括面相。 数值方法、固态物理、物理专题、普通物理、量子力学(一)(二)、量子物理、计算物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物理的数学方法(一)(二)、光纤光学原理、生物物理概论、台湾科技产业、同步辐射概论与应用、专题研究、固态物理(一)、计算材料、物理漫谈、统计力学导论、凝态物理概论、应用物理实作、半导体元件制造(一)(二)、天文学、半导体物理、光电子学、傅氏光学、应用光学、光电系统概论、量子资讯与量子计算导论、光电实作、物理专题、光纤光学原理、光电漫谈 C.将概念、模型、或实际问题及定量化之数学能力。 D.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