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
ZBZJ-VI 手持式变比测试仪N 《国家电力部的预防性试验规程》要求对变压器定期进行匝数比或电压比测试,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投入运行之前以及电力系统中的运行过程中的变压器。传统的变比电桥操作繁琐,读数不直观,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且测试结果只反映一相变比。该仪器克服了传统变比电桥测试的缺点,一次完成三相变比测试,测试速度快,准确度高,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α-AL2O3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特点,可作为集成电路的基板、高硬材料、耐磨材料、耐火材料等。微波热解工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一种新型热解技术---微波热解法制备α-AL2O3粉末
近年来很多挤压机采用了水封挤压技术。其方法是:在挤压过程中使制品不与空气接触,而直接进人出料水槽中,防止挤压制品在高温下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以便减少酸洗等工序。水封挤压适用于紫铜和从高温快速冷却时不发生相变的合金,可以减少金属损耗和提高挤压制品内外表面质量与细化制品晶粒
11月11日下午,本学期第二堂“科学、哲学与人生”研讨课在江安校区综合楼C座C308室开讲,来自物理学院的李志强教授以“拓扑与物理:漫谈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为题,与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试验班”同学进行了一场关于拓扑和诺贝尔物理奖的探讨。 李教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凝聚态物理、低维拓扑量子体系的物理及光电子学。此次研讨课,李教授从2016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研究主题“凝聚态物质中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引入,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拓扑,简单而言即“几何空间在连续映射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并通过球面展开成平面而不扭曲的事例,运用Gauss–Bonnet定理从度量性质上对拓扑给予了描述
11月11日下午,本学期第二堂“科学、哲学与人生”研讨课在江安校区综合楼C座C308室开讲,来自物理学院的李志强教授以“拓扑与物理:漫谈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为题,与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试验班”同学进行了一场关于拓扑和诺贝尔物理奖的探讨。 李教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凝聚态物理、低维拓扑量子体系的物理及光电子学。此次研讨课,李教授从2016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研究主题“凝聚态物质中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引入,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拓扑,简单而言即“几何空间在连续映射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并通过球面展开成平面而不扭曲的事例,运用Gauss–Bonnet定理从度量性质上对拓扑给予了描述
2022年11月13日,数学科学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了2022年度博士、校友论坛。线下主会场设在滨湖校区特教楼A501。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密码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部分校友、博士以及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全程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1、一分为二:材料不同、设备不同、工艺参数不同,热处理后的组织和质量也不同。即使材料牌号、设备、工艺参数都相同,由于化学成分含量上下限、热处理温度上下限、保温时间上下限不同,热处理后的组织和质量也会不同。即使化学成分含量上下限、热处理温度上下限、保温时间上下限都相同,由于热处理前期的冷热加工的工艺、质量、组织等不同,热处理后的组织和质量也同样会不同
我院科研人员熟悉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致冷),风能利用、海浪能转换等新能源领域,能够为上述领域提供技术咨询和设计指导。正在建设国内高校第一座太阳能采暖试验房,将安装分离式太阳能采暖装置(专利申请号:02137947.5),以及相变蓄热装置,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 熟悉半导体材料加工工艺(提拉法与布里奇曼单晶生长、化学气相沉积、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专长于上述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现象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数值模拟、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器设计
⒈反渗透是在室温条件下,采用无相变的物理方法将含盐水进行脱盐、除盐。超薄复合膜元件的脱盐率可达到99.5%以上,并可同时去除水中的胶体、有机物、细菌、病毒等; 2、采用进口反渗透膜,脱盐率高,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廉; 3、采用全自动预处理系统,实现无人化操作; 5、在线水质监测控制,实时监测水质变化,保障水质安全; 6、全自动电控程序,还可选配触摸屏操作,使用方便; 7、切合当地水质的个性化设计,全方位满足需求。 8、设备占地面积小,需要的空间也小
专业特点:本专业以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为专业背景,注重与化学、机械、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交叉渗透,以金属材料和表面工程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新材料开发和设计、材料改性、材料性能检测和失效分析的能力,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表面工程、新材料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厂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纳米材料导论、工程材料学、材料检验、固态相变原理、表面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及测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方向:本专业贴近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毕业生基础宽厚、适应面广,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