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吝指正
可是它并不持久,待了一会儿就又再贪了, 这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秉性), 那并不是“我”去刻意照见的, 倒不是“天下人都欠自己的”那种, (这就是)属于瞋心重或郁闷型的人。 也就是强烈生气的状态。 泰国人的用词错了,称之为“抹和”, 这属于用词错误,我们把生气成为“抹和”
如下这些都是法,一会儿演示贪、一会儿生起瞋,一会儿演示迷失、散乱、萎靡不振……演示著各种各样的状态,法,一直在我们内心呈现著。 如果我们的修行越来越好,善法也会越来越频繁地现身,接下来,更高阶的法(也就是,道与果)也将在我们的心中显现。 因此,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修行)
这是隆波对“毗钵舍那修行原则”的总结。 照见名色的实相, 就是学习与探究组合成为“我”的色法与名法。 无需去观别人的身心, 观自己的色,观自己的感觉、念想, 终结于世间,就是终结于名与色—— “取蕴”,即世间人所拥有的蕴; 而所有出世间的心则是属于“非取蕴”
今天早上刚穿好衣服,某女人还懒洋洋靠在床头不愿起来,她若有所思地呆了半晌,忽然很严肃的问我:“小弟弟起立的时候会增加体重么?” 我顿时被问倒了,这这这真是一个不得了的科学难题啊!众所周知,灵魂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7克,但这个……Google 一下,仍然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看来攻克科学难关攀上学术高峰还有待生理学界的陈景润出现啊。 不过以俺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理论来推断,小弟弟起立是不会增加体重的。因为小弟弟只有在充血的时候才会起立,男人不像女人那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这些血都是从身体的其他部分支援过来的
何时对觉知自己的心,有“欲神足”, 这个境界是什么(相),它的职责是什么(作用), 履行了职责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现起)。 导致此境界生起的原因是什么(近因)。 好与坏工作后的结果也是相异的; 如果只是照见到“这个境界生起了”, 心觉得还不够; 照见到“这个境界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境界工作之后的结果是什么”, 想到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就有快乐
可是它并不持久,待了一会儿就又再贪了, 这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秉性), 那并不是“我”去刻意照见的, 倒不是“天下人都欠自己的”那种, (这就是)属于瞋心重或郁闷型的人。 也就是强烈生气的状态。 泰国人的用词错了,称之为“抹和”, 这属于用词错误,我们把生气成为“抹和”
这是源自于(经过了)心的训练: 开发智慧的心,必须先要成为观者。 苦乐的感觉来了就走、来了就走。 能感觉到吗?快乐是被观察的对象、 任何境界(或状态)都是被观察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