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
持续不断地观察事实,我们就会知道—— 是源自于想蕴与行蕴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如果我们的觉性与智慧足够, 比如,眼睛看到画面,产生了涵义的诠释, 觉性及时地知道,就不会产生满意与不满意, 现象生了又生,直到某一点,我们就会发现—— 事实上,心是自行在运作的,就如作梦, 因此,必须“空”于什么,而非什么都没有。 身体并非没有, “有”是因为有因,因灭则身体也会灭去
请问:印顺导师之《唯识学探源》p.19:“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丘。 (偈367) 从前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丘。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
三七一、食经:本经叙述由于四食而生纯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爱而来,爱之因,为受,受之因,为触,触之因,为六入处。六入处灭故,触会灭,乃至纯大苦聚会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增壹阿含经(1) 增壹阿含经放牛品第四十九(五) 即色、受、想、行、识五阴。其中“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另外也有解释“名色”为“分别色”,分别四大及其变化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皆有烦恼。对于当代人来说,除了老病死三大烦恼以外,还会遭受负面情绪、压力与紧张、亚健康等诸多问题的困扰。烦恼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等,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是隆波对“毗钵舍那修行原则”的总结。 照见名色的实相, 就是学习与探究组合成为“我”的色法与名法。 无需去观别人的身心, 观自己的色,观自己的感觉、念想, 终结于世间,就是终结于名与色—— “取蕴”,即世间人所拥有的蕴; 而所有出世间的心则是属于“非取蕴”
“复次,㤭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地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地界地界自性空,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自性空;是地界自性即非自性,是水、火、风、空、识界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于此净戒波罗蜜多,地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水、火、风、空、识界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
阴阳司,尊称为阴阳司公,是道教神祇,东岳大帝、五福王爷、城隍等阴间神明的辅吏。在城隍庙中,相当于城隍的秘书长,协调城隍其余幕僚诸司官。 阴阳司之造像,脸左为黑,右为白(或者红色、金色),象征审理阴阳,善恶分明,绝无通融
这是隆波对“毗钵舍那修行原则”的总结。 照见名色的实相, 就是学习与探究组合成为“我”的色法与名法。 无需去观别人的身心, 观自己的色,观自己的感觉、念想, 终结于世间,就是终结于名与色—— “取蕴”,即世间人所拥有的蕴; 而所有出世间的心则是属于“非取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