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型
GFP即绿色荧光蛋白,生色团是由主要的氨基酸序列,编码和形式自发地无辅助因子或外部酶成分(氧分子以外)的要求,通过自我催化蛋白质折叠机制和分子内重排。因此,基因编码GFP首次提供的标签,而不需要外源性合成或抗体标记的荧光标记活细胞内的特定蛋白质的能力。如果加上在活细胞成像仪技术,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惊人的进步,真正迎来了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的新时代
LONSURF是曲氟尿苷(Trifluridine,核苷代谢抑制剂)和胸苷磷酸化酶抑制剂(Tipiracil)复合制剂,Tipiracil通过抑制胸苷磷酸化酶,增加癌细胞与曲氟尿苷的接触,而曲氟尿苷则能渗入癌细胞DNA中,干扰其DNA合成和抑制细胞增殖。对小鼠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人结直肠癌异种移植肿瘤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适用于既往接受过氟脲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抗 VEGF 和抗 EGFR 治疗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耶鲁首次发现的renalase蛋白,可以保护细胞免遭导致心脏病和肾衰竭的严重损伤。这项研究发现可能可以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以用来保护机体避免心脏病和肾衰竭。最近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
古茶山、古茶树资源应如何保护?新技术规程来了! 古茶树是“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重要承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推进古茶树科学规范的采摘、养护、复壮和管理,近日,西双版纳州出台了《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试行)》,将进一步促进古茶树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西双版纳州古茶树是指分布于西双版纳州行政区域内的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过渡型茶树、野生近缘型茶树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内容简介:乳酸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有机酸之一,由其聚合的多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LA)制成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有一定的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性,因此乳酸及其衍生物在酿造、食品、农业、医药、化工、皮革、烟草、印染、纺织等行业中用途广泛。本科研团队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无痕敲除野生型大肠杆菌其它竞争性代谢产物(乙醇,甲醇,琥珀酸,乙酸)的关键基因,构建了产高纯度D-乳酸的工程菌。对该菌进行代谢驯化后,在以蔗糖为碳源进行发酵时,乳酸产量可达88.15g/L, D-乳酸的光学纯度99%
本文摘要:日前,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月签下第二批特药救助项目,共计13种选入。 日前,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月签下第二批特药救助项目,共计13种选入。其中,化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分子靶向药物爱人必妥获批划入救助项目
管*4 耳聋 12S rRNA 基因质粒 DNA 标准物质可作为测量标准,用于 12S rRNA 基因突变定性、定量测量,方法确认及实验室质量控制。一、样品制备本标准物质是通过合成 12S rRNA 基因构建在载体上,提取纯化质粒 DNA,稀释至一定浓度分装。二、溯源性及定值方法采用绝对定量方法-数字 PCR 方法对 12S rRNA 野生型、变型基因拷贝数浓度测定,计算野生或突变型基因占野生与突变基因之和的百分比,得到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醒目:含有可视化红色染料,反应后颜色醒目,适合高通量检测; 方便:产品为2×即用型Mix,减少移液操作,使用方便; 卓越的扩增性能:3G Taq DNA Polymerase具有更高的抑制剂耐受能力及扩增效率,提高实验成功率。 本产品包含3G Taq DNA Polymerase、dNTP、可视化红色染料以及优化的缓冲体系,使用方便,减少污染,提高了检测通量及结果的重现性。3G Taq DNA Polymerase相比于野生型Taq DNA Polymerase具有更高的抑制剂耐受能力及扩增效率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