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武汉生命之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将高通量测序技术(NGS)转化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应用的生物高科技企业。生命之美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和RNA-蛋白质互作的科学技术优势,短短数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实验室和科研实力的合作平台。生命之美不但已经与各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一起合作science,也启动了与普通大众一起science的模式,希望以健康产品服务每一名个体
巩晓颖(1981-),男,博士,教授。2003年和200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获DAAD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资助赴德国基尔大学留学,并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7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草地科学研究组(知名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
在医学类期刊中,医学类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为131.723分,去年为115.84分,第二的是NEJM,影响因子为59.558分,去年为55.873分,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排名第三位47.120分,去年为41.908分。 三大著名的杂志影响因子分别为:Nature(38.138分,相对于去年下降),Cell(28.71分,相对于去年下降),Science(34.661分,相对于去年上升)。 中国期刊Cell Research达到了14.812分;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为13.6分;Nano Research 为8.893 分;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为8分;Molecular Plant为7.142分;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为6.459分
实验室主要研究肿瘤和免疫细胞中代谢异常发生的调控机制,以及细胞感知微环境中代谢物质改变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近5年在包括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Metabolism 等杂志发表论文。因发展需要,现招聘科研秘书一名
徐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读博期间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半)。长期从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信号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及其他逆境反应等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时 间: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下午1:30 地 点:学研中心A0202 陆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青年千人,目前担任Science Bulletin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MBE)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长期从事比较基因组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将组学和演化生物相结合,系统解析真核生物mRNA翻译调控因子的进化特征与驱动机理,并探索其在细胞演化及物种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文章发表在MBE、PLOS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主流学术期刊,部分成果被Faculty of 1000 推荐或被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作为亮点评论
作者: 出处:通知公告网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次数:165 主讲人简介: 戈峰,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领军人才,研究员,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应用昆虫学报》主编,以及Insect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编委。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下昆虫生态学及害虫生态调控研究
博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植物细胞遗传、植物新品种选育。 现任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协学会学术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入库专家、广东省甘蔗学会成员、广州市科技特派员
其中包括2014年至2017年间收集的其他州的43例。但2016年和2017年美国报告的腮腺炎病例异常多。将以前认为不相关的爆发联系起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分校的Pardis Sabeti及其同事分析了患者拭子样本中的200多个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单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已在美国占主导地位, Pardis Sabeti说:“了解腮腺炎病毒等病原体的序列数据可以帮助更快地了解传染病的,研究人员对203例患者(主要来自州)的整个腮腺炎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导致了在2016-17年爆发的全国范围内看到的许多大量病例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