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近年来,一批“90后”青年学者不断走向学术前台,同时他们也受到外界舆论高度关注。南方医科大学近日引进的李琳教授便是最新一例。 澎湃新闻注意到,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9月16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要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家们需要在兼具协作性、集成性和知识导向性的环境中轻松访问、共享和管理其科学数据及信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数据和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帮助相关人员作出决策、制定措施并不断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Ensemble 可提供用于实现数据管理和工作流程无缝整合的端对端解决方案
主讲人简介: 吕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病理学科组首席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议评审专家
丁锐,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安徽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委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现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厅级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多项
赵教授,以鳞翅目昆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研究模型,研究昆虫蜕皮和变态的机制。最近的研究包括类固醇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E)的信号转导途径和组织重塑的分子机制,20E与保幼激素(JH)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20E与胰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赵教授198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84年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王发园教授团队“微塑料土壤生态效应”研究成果入选 ESI“热点论文” 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尤其是微塑料对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态效应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王发园教授团队针对土壤微塑料的生态效应,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关注。 (2)论文2发表于土壤类top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URL]),累计被引41次,该论文也同时入选高被引论文
2006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从事生物信息学方面研究,系统研究癌症中蛋白质修饰网络和多种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从而理解癌症机理
作者: 出处:通知公告网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528 崔海涛,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免疫研究中心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抗病反应的信号传导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致病分子机制,在植物抗性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病原细菌效应蛋白的毒性机理研究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结合转录组、蛋白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开展了水稻免疫机理研究,解析水稻抗病分子机制;同时,开展了对甘蔗黑穗病菌效应蛋白的致病分子机理研究,解析甘蔗黑穗病菌的致病机制。近年来,在《Cell Host & Microbe》、《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和《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1篇,论文累计被引超900次
刘婧,副教授,2011年6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于同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进入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互作、植物抗性生理及对逆境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近年来先后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 《科学通报》等杂志发表多篇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徐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读博期间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半)。长期从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信号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及其他逆境反应等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