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tologist
专家介绍:王少奎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育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植物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巩晓颖(1981-),男,博士,教授。2003年和200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获DAAD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资助赴德国基尔大学留学,并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7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草地科学研究组(知名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
报告时间:2021年12月9日上午8:30 报告人简介:任涛,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成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施肥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油菜栽培和养分管理方面的教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等省部级项目4项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瑞士洛桑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揭示了谷氨酸受体蛋白GLR3.3的羧基端区域在损伤刺激产生的长距离信号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 谷氨酸受体蛋白家族是一种结构域高度保守的离子通道家族,在调控植物信号转导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江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要从事小麦赤霉菌致病分子基础以及赤霉菌-小麦互作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小麦赤霉菌膜受体识别和信号传导;赤霉菌-小麦分子互作;病原真菌表观调控机制等
报告地点:农科大楼3071 高飞博士,湖南农业大学tyc1286太阳集团校聘教授。2022年6月以神农学者人才计划引进入职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21年10月,毕业于法国L’institut Agro大学植物遗传与改良专业,获博士学位
郝广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站长,植物生理生态课题组组长。先后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青年科技奖”、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事树木抗逆生理和生理生态学研究,近期重点针对金沙APP国北方较严酷的树木生长环境条件,开展了水力性状对树木生产力和抗逆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阙友雄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天傅体育app甘蔗研究所所长 、农业农村部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得福建省“省级高层次人才” 、“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
4月12日,国际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 9.1)在线发表了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团队关于棉花纤维表观遗传的最新研究进展,题为Multi-omics maps of cotton fibre reveal epigenetic basis for staged single-cell differentiation。本研究利用多组学数据揭示了棉花纤维发育的表观遗传基础。棉花团队在读博士研究生王茂军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献龙教授为通讯作者
作者: 出处:通知公告网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528 崔海涛,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免疫研究中心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抗病反应的信号传导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致病分子机制,在植物抗性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病原细菌效应蛋白的毒性机理研究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结合转录组、蛋白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开展了水稻免疫机理研究,解析水稻抗病分子机制;同时,开展了对甘蔗黑穗病菌效应蛋白的致病分子机理研究,解析甘蔗黑穗病菌的致病机制。近年来,在《Cell Host & Microbe》、《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和《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1篇,论文累计被引超9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