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any
生菜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生菜常被用做色拉、火锅配菜等,叶片形态直接关系到其感官品质。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匡汉晖课题组在《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研究论文
房经贵,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江苏省果树遗传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葡萄良种繁育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葡萄遗传育种、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以及栽培技术推广。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形成的成果“葡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应用”与“葡萄品种资源的收集、利用及早熟新品种的培育”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撰写《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葡萄分子生物学》、《葡萄科学与实践300问》等学术专著7部;选育了“百瑞早”、“春香无核”等3个葡萄新品种;授权专利11余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Horticulture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130余篇
报告时间: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9:00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会议号:241 280 480 报告人简介: 孔英珍,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自2003年至2013年分别在美国艾默里大学及佐治亚大学复杂碳水化合物研究中心工作,2013年12月起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所工作,2015年4月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2019年起在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长期从事植物细胞壁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多糖的合成与代谢调控的研究工作。在Plant Cell、Mol Plant、Plant Physiology、J Exp Botany、BMC Plant Biology、BMC Plant Genomics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英文著作两部,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简介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国内统一刊号:44-1374/Q 国际标准刊号:1005-3395 国家级期刊 双月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双月刊)1992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宗旨《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几十年来,本刊在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几十年来,本刊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植物科学的蓬勃发展趋势以及本科研团体的学科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宽报道范围,对传承经典植物分类学研究、推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开发该地区植物资源、服务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生态学及其交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在国际上具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刊物。
包满珠,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花卉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观赏植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编委;长期从事观赏植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及其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期刊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 948 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选育悬铃木、三色堇、矮牵牛、石竹等新品种20余个;先后以第一单位或参与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耐园艺科技奖;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
报告地点:农科大楼3071 高飞博士,湖南农业大学tyc1286太阳集团校聘教授。2022年6月以神农学者人才计划引进入职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21年10月,毕业于法国L’institut Agro大学植物遗传与改良专业,获博士学位
高丽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长期围绕植物特别是茶树的类黄酮合成代谢及其调控展开了十多年的持续研究,并在酚类化合物没食子酰基化及脱没食子酰基化的生化机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Food Chemistry、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工作
终于你要上机了,我替你拿着行李,并没有如常地牵你的手。我们沉默地来到闸口,我缓缓地把你的旅行袋交给你,我轻吻了你的脸,说了一句:“到香港打电话给我吧。”你点了点头,便转身走进闸口
郝广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站长,植物生理生态课题组组长。先后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青年科技奖”、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事树木抗逆生理和生理生态学研究,近期重点针对金沙APP国北方较严酷的树木生长环境条件,开展了水力性状对树木生产力和抗逆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邹学校,男,汉族,博士,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我国辣椒遗传育种学术带头人。1963年7月出生,湖南衡阳县人。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蔬菜专业,获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