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Elsevier-SD全文数据库由Elsevier公司出版,它集成了图书、期刊等资源,收录了24个学科领域的800多万篇全文(包括在编文章),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医学、工程技术及社会科学等。 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出版商为John Wiley & Sons出版公司,该数据库收录了1500多种高质量学术期刊,学科领域涉及人文社科、科学技术以及医学和护理等学科范围。中科院集团根据成员单位使用情况和试用数据,选择性订购了其中的STM类电子期刊全文
王成先生是凯风创投的投资合伙人,专注于生命健康领域投资。他拥有10多年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的经历,成功创办了因诺惟康。加入凯风创投前,王成先生曾任世界著名医药开发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科学家,负责组建Regeneron的病毒载体技术部门,为公司开拓新的治疗领域和研发管线,同时他还参与Regeneron外部合作的技术评估,以及项目开发工作,在Regeneron工作期间发表7项专利
报告时间:2015年10月13日下午15:00 报告地点:南校区科研楼一层会议厅(1202室,电梯背后) 讲座内容: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人iPS细胞诱导分化为特异功能的体细胞、多能干细胞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 Shi-Jiang Lu博士于1978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就读,并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肿瘤的病因研究,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医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并于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工作和学习;198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88-199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系,安大略肿瘤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2-1995在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医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近日,从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网站获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成为该机构有机体和进化生物学(Organismic & evolutionary biology)学科组成员。康乐研究员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生态基因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 他在飞蝗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和行为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1月20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超英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植物EJC核心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的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
80年代澳洲科学家发现珊瑚会同步产卵,但珊瑚为什么会同步产卵还未可知,不过近期中研院研究发现,每个月满月之后,月出时间改变,这时日落到月出前的这段黑暗时间会触发珊瑚产卵,因此珊瑚在接收到讯号后的第5天集体产卵,这项研究成果已于8月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中研院团队受海洋委员会委托于今年4月前往太平岛海域进行珊瑚礁监测,经调查发现,该区域9成珊瑚礁已死亡,原因是棘冠海星数量大爆发;专家郑明修博士推测棘冠海星数量遽增的原因,一是天敌大法螺、珊瑚礁鱼类减少,二是海洋污染造成棘冠海星的食物微细藻类大量增加,郑明修强调持续监测与移除棘冠海星仍可让太平岛周围仅剩的珊瑚礁生态自行复原,且台湾、东沙群礁等地也应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以及时在棘冠海星大爆发前因应。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全球最具发展活力、治理体系最完善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上海。交大的环境学科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设置的市政工程专业,曾培养出顾康乐、周文德、顾夏声、胡家骏、徐晓白等一批杰出校友。澳门太阳集团2007成立于1999年9月, 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上海交大在工科、管理、医学等方面的学科基础,经过二十余年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学科领域的特色优势,成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环境科学”在2020年度QS排名中位列全球前100名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6),美国Virginia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所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因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病因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2015-),北京市首批科技新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
报告人简介: 熊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氮碳营养信号转导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解析了葡萄糖能量信号和多种植物激素交叉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发现葡萄糖可以通过能量信号通路和乙烯以“磷酸化密码子”,和生长素通过“正反应环协同”模式以及和脱落酸建立“磷酸化负反馈环”回路来调节植物生长和应答环境胁迫。这些研究为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
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和研究35年,其中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工作24年, 任该学院神经病学教授,帕金森病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大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大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临床学科带头人。在神经退行性性病的临床和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 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PNAS》、《Autophagy》、《Brain》、《JAMA》、《Annals of Neur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50余篇,连续6年入选国际评估机构Elsevier发布的神经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