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以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为依托。研究院由黄云辉(长江/杰青)领衔,现有教授(博导)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5名、在读研究生3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锂离子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涉及电池材料设计合成、电芯设计、电池成组技术与梯次利用、工况条件下的电池监测及衰减机理研究等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论坛(2022年第2期) 时 间:2022年01月04日10:10—11:10 刘抗,男,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先进热设计,海水淡化及海洋能综合利用,可穿戴可植入式能源及传感,先进储能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Energ. Environ. Sci.、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ngewandte、Nano Energy和Int. J. Heat Mass Tra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5项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0年电子信息综合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电子科技大学有4个重点实验室参加五年周期评估(2015-2019年),其中显示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优秀类实验室;网络与数据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良好类实验室。同时,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也获得了优秀类实验室。 全省参加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共计16个,其中获优秀类的3个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以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为依托。研究院由黄云辉(长江/杰青)领衔,现有教授(博导)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5名、在读研究生3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锂离子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涉及电池材料设计合成、电芯设计、电池成组技术与梯次利用、工况条件下的电池监测及衰减机理研究等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基础研究,特别在以化学储能功能化为导向的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精准合成和宏量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2篇 (10.0以上10篇),他引和评价1856次,单篇最高他引290次,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2015年入选RSC期刊“TOP 1%高被引118位中国作者”榜单,H指数为36。截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基础研究,特别在以化学储能功能化为导向的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精准合成和宏量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2篇 (10.0以上10篇),他引和评价1856次,单篇最高他引290次,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2015年入选RSC期刊“TOP 1%高被引118位中国作者”榜单,H指数为36。截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腾讯会议ID:539876703 张海军,博士,研究员,1974年生,黑龙江林口县人。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4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自200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1年10月–2012年3月赴瑞士联邦材料科技研究所(Empa)分析化学研究室作访问研究,2013年被聘任为研究员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固废处理过程控制与湿地修复应用、环境传感监测等研究
讲座时间:2022年10月25日 20:30 吴易泓,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锁磷剂的开发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Environ Technol》发表论文1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参加第三届黄河水环境高端论坛获得“优秀口头汇报奖”,参加第五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获“定向专题竞赛优秀奖”。 江港,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2020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