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0年电子信息综合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电子科技大学有4个重点实验室参加五年周期评估(2015-2019年),其中显示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优秀类实验室;网络与数据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良好类实验室。同时,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也获得了优秀类实验室。 全省参加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共计16个,其中获优秀类的3个
林道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获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项目支持,现任浙江大学环境过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以及Environ Pollut、Sci Total Environ、Ecotoxicol Environ Saf等期刊编委。1995年于杭州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2008在美国麻省大学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等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210余篇学术论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两位教授还将分享如何利用顶级期刊获取科学前沿信息,并将高水平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的经验。 敬请各位教师踊跃参会! 杨楚罗,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孔雀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研究,主要包括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有机高分子光伏材料等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以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为依托。研究院由黄云辉(长江/杰青)领衔,现有教授(博导)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5名、在读研究生3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锂离子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涉及电池材料设计合成、电芯设计、电池成组技术与梯次利用、工况条件下的电池监测及衰减机理研究等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以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为依托。研究院由黄云辉(长江/杰青)领衔,现有教授(博导)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5名、在读研究生3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锂离子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涉及电池材料设计合成、电芯设计、电池成组技术与梯次利用、工况条件下的电池监测及衰减机理研究等
讲座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大背景,重点揭示了生物炭的特性和土壤环境效应、生物炭和土壤有机质(SOM)的稳定性机制以及生物炭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 在我国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土壤污染治理双重需求的驱动下,讲座讲述和探讨的生物炭的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为我国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固碳减排、保障能源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薇,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农业源抗生素抗性基因削减、传播和扩散机制。近几年先后主持了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发表SCI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5篇,总引用1600余次,H指数20
应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和兴教授于10月16日下午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作了题为“高效环境催化剂的设计及构效关系研究”的学术报告。这次报告是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系列学术”的首场报告。报告吸引了许多师生前来参加,早在报告会开始之前,整个报告厅便座无虚席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固废处理过程控制与湿地修复应用、环境传感监测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