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祀
国内某些大庙的分灵神像炙手可热,分灵出去的神尊愈多,更能确立“宗主庙”的地位。 分灵神像迎回安奉,各庙有不同的仪式,大抵而言,庙方多会要求掷筊,如果掷出圣筊,象征神明已经恩准,但是必须缴交神尊制作工本费才能带回,价格由庙方制定。 台湾俗谚“田头庄尾土地公”,意指土地公神尊在台湾社会处处可见,过去被视为土地守护神,这几年来,造型有了变化,手中多个金元宝,转型成商界财神爷
(中央社记者黄慧敏金门县16日电)金门县第21届运动会圣火今天在牧马侯祠请引,副县长吴成典引燃圣火后,交给圣火队,之后由圣火队绕境5乡镇。吴成典表示,县运会不但提供年轻人舞台,也是县力的展现。 金门县运会18到20日在县立体育场举行,圣火传递上午在庵前村牧马侯祠举行
天后宫位于交通繁忙的中华路上,为著名的百年寺庙,已列为台东县历史文化建筑,从光绪帝御赐“灵昭诚佑”匾额,见证其历史地位。其中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及元宵节“诸神绕境”、“炮炸寒单爷”为天后宫重要的庆典活动,而每十二年一次大型祈安清醮,更是台东市非常重要的祭典活动。 天后宫建庙的起源是清廷当时(清光绪十五年)派驻卑南的提督张兆连,为答谢妈祖娘娘于平乱时期的护佑,便慷慨捐出月俸并提议建庙感恩,在地方仕绅的募捐与共襄盛举下开始建造
大湾南巡宫主祀五府千岁,民国67年(1978),南湾村村民杨文贤由南鲲鯓代天府恭迎吴府三王金身份灵至家中镇宅奉祀。期间每遇疑惑皆请示筊杯解惑,由于千岁威灵显赫、理事分明,因此广受杨氏家族与大湾地区信众尊崇。 其后由于信徒日增,民国75年(1986),吴府三王向玉皇上帝请旨立坛,是为三王坛
明朝时期国姓爷郑成功驱荷开台成功,隔年国姓爷郑成功去世后,府城居民为感念郑氏驱荷开台、开疆拓土的功绩与精神,便在今延平郡王祠之处立庙奉祀国姓爷,清朝时期因不敢光明正大奉祀国姓爷,而以"开山王庙"称呼。后来沈葆桢来台认为郑成功是明朝遗臣而非清朝的乱臣贼子,便增建郑成功庙成为福州式建筑,并改称为"延平郡王祠"。又经过日本统治时期和光复后的增建,而成为现今融合福州、日式、北方宫殿式的建筑
建立沿革: 广泉堂堂名系因左前方长流水溪与佳平溪相会合,另旁由东兴庄与西盛庄之河界向东流与佳平溪支流相会合,由于地下涌泉常年不断,主神圣帝君赐名为广泉堂。关圣帝君原奉祀于李氏祖堂内,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由钟登淋发起,搭一所小庙,民国五十六年(1967)再购得土地,民国六十年(1971)改建大殿及拜亭等硬件建筑,于民国六十五年(1976)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建造完成圆满登基。 关平太子、周仓将军、观世音菩萨、注生娘娘、中坛元帅、福德正神等
司爷为城隍爷之下属,司掌不同的神职,是仿造古时候的官僚体制而来。以凤山县治而言,过去文官仅配置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下淡水巡检一员,合计六员。而供奉在城隍庙内的司爷,如阳间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也会设有各个部门协助城隍爷综理地方事务
相传郑成功死后,有一支子孙居住于四湖乡沿海的渔村~竹达寮。郑氏宗族所共同供奉之神明~郑成功(尊称国姓公),也因此每一年由一房股轮流供奉,直至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因此社会型态之变化而“落公”,国姓公不再专属于郑氏家族所供奉的神明,而是各房之村里部落共同奉祀,这也是每年农历元月十六日“郑成功过股”,村民热烈庆祝的缘由,每年这个时节,武馆狮阵各出奇招,热闹非凡。 所有国姓公的文物,每年随着神明的过股而转移存置,因年代久远,大部分文物已不堪清点移交而受损,经五股开台尊王管理委员会决议通过,在三条仑海水浴场内设立“郑成功文物展示馆”
全台开基四鲲鯓龙山寺,俗称全台开基四鲲鯓祖师公庙,为全台湾首座最早主奉清水祖师的庙宇。庙宇约建于明永历十九年(公元1665年),随郑成功来台的泉州府安溪县军民,自“安溪清水岩”迎来清水祖师神像及漳州府平和县移民自三平寺迎来“三平祖师”神像,合于四鲲鯓立庙虔诚奉祀。 期间历经多次重建与扩建,如今庙貌辉煌,庙宇虽名为龙山寺,为主奉清水祖师,并非如其他龙山寺是主祀观音菩萨
新竹竹莲寺,俗称新竹观音亭、新竹观音庙、新竹观音妈庙,位于台湾新竹市竹莲街与南门路交叉路口。主奉观世音菩萨,香火鼎盛。本庙与都城隍庙、外天后宫并称新竹三大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