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
2013年,小弟课程的主调是‘容易’,这只是一个开始。不能得到更大的成果,往往是由于我们遇难而退,退惯了,连退了也没察觉,还抱怨上天为何不给自己更多机会! 遇难而退,不是知难而退,‘知’是察觉了,明白了,知道了那个‘难’真的非自己所能,然后有意识地决定保留实力,另取他途。‘退’是小弟最常用的策略,无需为者、不能为者,不可为者,退之可也,绝不纠缠
《国际中文教育学报》;2019年12月;总第六期;页85–111 近数十年来,国际文凭课程(IB)于全球迅速发展,深受学界和家长的欢迎。另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它与环球时兴的IB 教学理念,两者有何异同?这个问题,在日趋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IB 学习者培养目标,即积极探究、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胸襟开阔、懂得关爱、勇于尝试、全面发展 、及时反思等为纲,与《论语》章句作对照研究
《内衣先生》讲述了一位名叫“阿静”的年轻人的逗趣双面人ccaaa。主人公在双重身份中无缝切换,努力不懈,充满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励志精神。在内衣公司,阿静呆萌胆小,体验着职场新人的酸甜苦辣
2019年4月22日下午,大连市高二语文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大连教育学院教研员宋亚科主持了研讨,全市高二语文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先由我校李海晶老师做了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观摩,接着我校李国欣老师做了讲座,最后教研员做了总结点评。 基于选修与必修教学的不同,也基于17年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李海晶老师紧把课改脉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ACE高效课堂模式,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群文阅读观摩课
《笑傲江湖》,作家金庸1967年开始创作的一部作品,1969年完成,属于其后期作品,最初连载于《明报》。 “笑傲江湖”源自吴承恩著《西游记》中的一句词。该书没有时代背景,“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多少年前,我们说“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如今我们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许多许多年前,一位哲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曾经,这样的哲人被当作了世界的信仰,尽管在那时,人们眼中的世界就这么大
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制度是从思想与文化中长出来的思想与文化是制度的因而不是果。我以为最能代表儒家宗教性的话是《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子路宿于石门
做决策是经理人影响他人的方式 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得他人配合行动 如果没有行动 那么先前的界定问题 设定目标 说明规则 寻找方案 选择**方案都成了泡影. 唯有和属下沟通好他们该做的事 激励他们把事情做好 而属下也采取了正确的行动 经理人才算是做了决策. 激励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斥责有时候也是激励的方式. 不过尽管日系的管理书籍会这么说 杜拉克在管理圣经中压根没提到用责骂来提升员工的战斗力. 杜拉克着重在建立员工与公司的永续连结 – 生命共同体上 所以他只在意如何让员工感受到这个决策对他有利. 而不会过度强调激励的部分. 话说我大学室友是篮球校队 他退出篮球队的一个原因是: 教练只会说 "好好打!" 至于怎么打 教练没有说清楚. 属下同意的主管的观点 但是该做什么并没有传达到 这也是失败的管理. 做决策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考量: 1. 风险: 重要的不是预期收益或是风险的绝对值 而是成功的几率. 2. 投入的资源: 除了人 钱 也考虑对组织的影响面有多大? 这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4. 资源的限制: 计划需要投入的成员 是否已经有足够的训练和经验. 人力之外 还需要考虑人才的成熟度. 最后的决策 是在所有可行方案中做挑选. 无论采取哪个行动 最后都能解决问题. 否则那些提案本身就是不成熟的. 中国人或是台湾人的毛病都是一样的 老板说目标 XXX 但是方法没交代下来 想想其实又做不到 脑海中 N 个方案都不可行 只好挑一个最不烂. "知其不可而为之" 打从开始就有悲壮的失败因子在里面. 这就是不好的决策品质.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着,为达目标,百折不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使孔子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理想,并为此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试问古往今来,如果乏有这种执着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恐怕中华民族命休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信仰无罪,但没必要让瘦不拉肌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是说的一句话
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制度是从思想与文化中长出来的思想与文化是制度的因而不是果。我以为最能代表儒家宗教性的话是《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子路宿于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