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
主在讲道时,有母亲与弟妹来找祂(可6:3)。有四个弟弟和二个妹妹。人有家族,种族之分,造成许多隔阂,但在神的眼光中,全人类都是同一家庭(路3:23-38),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源头(徒17:26)
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 1) 约伯……说: “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以及非常廉价的自欺欺人的“三乐”,这种观念阻碍了陶渊明,也阻碍了中国人,竭尽全力在官场之外、在体制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按照陶渊明的牢骚:好人在体制内没有办法做好人,所以,只好离开体制;但离开体制后,只能做穷人,所以,我就安心做一个快乐的穷人吧。 其实,在孔子的年代,既有子贡那样做生意追求财富的弟子,也有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弟子,孔子也从未歌颂过贫穷,他只是说过,穷了要保持气节,富了要谦虚
晨报讯(记者 陈琳)有关北京地铁票价的种种传闻一直不断,昨天,又一条“北京地铁要涨价,与上海相同实行分段计价”的微博引起了网友关注。对此,北京地铁公司表示,“网友发布的消息无任何依据,纯属子虚乌有。” 这条微博是一位名为“互联网信徒王冠雄”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的
小提醒:开始查经前,请安静祷告,求圣灵帮助你明白真理并知道如何应用在生活当中。 1. 使徒行传18:23-19:41的讲道中你被神提醒什么?综合讲道及查经,请分享你的应用、结果或困难? 2. 保罗离开以弗所后,他去了哪些地方?他在那里做什么?之后与他随行的有哪些人?由此看见保罗的服事有何特点? 3. 从保罗的事奉中,看见教会从上帝领受话语的职事包括哪两方面(2,7)? 4. (7-9)在特罗亚的主日敬拜是一个怎样的聚会?他们当中发生了什么事? 5. (10-12)犹推古的复活带给众人什么影响? 6. 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帮助你在听讲圣经的教导时能更专心? 7. (18-21)简述保罗过去在以弗所教会事奉的态度。哪一点令你感动,或是你需要学习的地方? 8. 在保罗的自述中,你看见一个服事神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心志或特质? 9. 面对未来不可知的捆锁与患难,保罗心中的负担是什么? (22-24)? 10. 现今什么对你而言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保罗对主的忠心,带给你什么提醒? 11. 保罗警告教会的领袖将会面临什么严峻的挑战(29-30)?他们有什么责任(28)? 12. (31-35)保罗有哪些生命和事奉的榜样,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13. 保罗和信徒之间爱的关系,是教会肢体间美好的榜样
1. 拯救野生动物工作者在离世的犀牛旁边哭泣。 2. 在将士纪念日**前进时,这位男子得知自己是他所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小队里,最后一位还活着的退伍军人。 3. “我答应我会找到你
宣道会笃信全部圣经为神借着圣灵默示,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会徽 是由十字架、洗濯盆、油瓶及冠冕,四种图案所构成,表达福音的完备性。 象征神使我们成圣的恩典,每日过圣洁的生活
本团契“寒舍”(Cottage Fellowship)之名称 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教会中一群有志事主的信徒 一方面为了招待一些远离家乡 来到匹城就读大学的学生 目的是关怀他们个人的信仰生活 同时亦提供他们一些家庭式膳食 令他们能感受到一点家庭温情气氛; 另一方面亦为着在基督徒肢体之间增添一些集体生活的活动 因而各人均纷纷轮流腾出其个人住宅内的空间 作为举行团契聚会之用. 此后 每逢邀请人家来到自己家里参加团契聚会 便是说: 邀请人家到自己寒舍参加团契聚会. 是故“寒舍” 之称呼就被大家公认 正式成为本团契的名称(注: 所谓“寒舍” 者 意即“茅舍”也. 此乃中国人谦虚自称自己房舍之客套语). 时至今日 本团契全部成员约有40之众. 经常出席聚会者亦在20 至30人之间.
第二次机会3(徒1:1至11) 完美的妇人(箴31:10至31)A Perfect Woman 当你睡卧不宁时(诗4:1至8) 在现今的世代,许多人为到拥有无数网上的朋友而自豪。以下是测试他们之间友谊的方法:如果他们遇到财政危机,网上的朋友会如何回应呢?沃尔特温彻尔(Walter Winchell)说:“真正的朋友是当全世界舍你而去时,他却走过来。” 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所有朋友皆离弃这位耶稣基督的老仆人
第一章 主的再来与救恩(一1~10) 第二章 事奉那再来的主(二1~20) 第三章 在圣洁上无可指摘(三1~四12) 第六章 基督徒因主再来的见证(五12~28) 第七章 在患难中荣耀神(一1~12) 第八章 大罪人的显露(二1~12) 第九章 蒙拣选得拯救(二13~17) 第十章 事奉与等待(三1~18) 《天道研经导读》就主题研究有关经卷,并不打算要包罗万有,或作精微的分析,只把经卷的信息、思想、结构,简明申述。本丛书保留了注释书的写作特色和结构,作者尽量少用附注,只在内文里带出思想,以免初作研经者抓不着思想路线。 每章后附有“进深研究”的问题和指引,使读者在对经文有概括认识之后,得以有路可循,对某问题、某经节再行探讨;且在中文翻译时作了适当的修订,使它更适合中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