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论
王万举答客问22:你为什么提出“以礼辅仁”? 王万举,著名学者、一级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的创立人(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记得你在讲儒学时提出过“以礼辅仁”,查遍《论语》也没有发现这个提法。 王:孔儒确实没有这个提法,只有“以友辅仁”的提法,这是我自己“造”的。 郝:那也应该是“有所本”吧? 王:有所本
摘要:意识之自发性乃是贯穿于萨特早期哲学工作的核心问题.通过认定意识之自发本性萨特相继在《自我的超越性》和《想象物》中得出“意识无自我”和“想象即自由”这两条著名命题.然而对于自发性的讨论毕竟只隶属于先验论的工作范围而萨特哲学之立意从一开始就指向了溢出纯粹先验论场域的超越论部分并且正是在此立意的指引之下萨特在构造以自发性现象学为实质内涵的先验论的同时反过来标示出了先验意识由其自发本性而导致的对于自身的囚禁后者尤其体现在在萨特看来实为对意识自发本性之本质洞察的病态意识体验之中.本文试图就透露在萨特早期文本中的这些问题作出梳理.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京ICP4631453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固予之”。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学术研究》2022年第12期刊登我院高燕博士、研究生李美娟论文《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思考——从阿伦特、海德格尔到胡塞尔》 文章认为,日常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问题是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和应有之义。从现象学发展视角看,现象学家们都重视对本原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各自思想旨趣的不同,他们对现象学“本原”的解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进一步集中呈现在他们对“主体”的把握上,进而使得他们奠基于各自“主体”观的交互主体问题分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