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
奥古斯特·麦塞尔(1867—1937)毕业于吉森大学,受哲学家席勒的影响。1910年升任吉森大学教授。他1904年听了屈尔佩宣读的《试论抽象》的论文后,深为屈尔佩的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所打动,决定在屈尔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1月27日下午3点,公共管理学院第113期“论道”名家讲坛于行敏楼634-A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杰出人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谢地坤教授担任主讲人,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曹孟勤教授担任主持人。众多学生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
本书以作者所倡导的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并进的方法研究世亲与护法的唯识学。直接透过《唯识三十颂》及《三性论》的梵文原偈,诠释世亲的唯识思想。在解读护法思想方面,则择取玄奘译《成唯识论》的重要部分进行
作者简介:叶晓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24 现象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还是作为一种哲学方法,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教育现象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通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国外研究多重视具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国内研究多注重探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
最近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导入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现象逐渐增多。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不是 把语言看做独立的存在而是认为语言与人的主观性深深相关。这样的语言观不仅对语法研 究而且对语言教育研究也提出了从研究内容到方法的改革要求
《学术研究》2022年第12期刊登我院高燕博士、研究生李美娟论文《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思考——从阿伦特、海德格尔到胡塞尔》 文章认为,日常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问题是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和应有之义。从现象学发展视角看,现象学家们都重视对本原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各自思想旨趣的不同,他们对现象学“本原”的解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进一步集中呈现在他们对“主体”的把握上,进而使得他们奠基于各自“主体”观的交互主体问题分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大家好,我是杨宁老师。2019年,我将自己录制的文学理论课上传到B站,没想到播放量很快突破了100万,我收到了几千条消息。对于B站小伙伴热烈的反馈,我感到很惊讶,也觉得很幸运
众所周知,“being”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概念,关于它的翻译国内已经讨论多年。究竟应该把它翻译为“存在”、“在”或“有”,还是翻译为“是”,看法各异。《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如何翻译恰恰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