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法是科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以中国和印度数学文本进行的比较研究仍然不多。学者们长期以来都注意到中国和印度的代数成果、程序、计数系统和天文学间有着相似之处。然而,这些比较研究为史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疑问:因为两国的数学文本分别以文言文和梵文书写,两者的文本成为了所谓“中国数学”或“印度数学”的代表,从而将文化概念降为国族或文明概念。 自Wylie 在一八五二年首次提出比较研究,许多学者不断致力于研究中国和印度在不定方程组间的相似性。对印度在不定方程组(kuṭṭaka)的贡献和解法,以及秦九韶大衍术的研究,都构成了印度和中国数学比较研究史的重要部分。本文具有双重目的:1) 研究历史书写的构造,尤其概念传输是如何取决于算法的偏见;2)提出一个可替代的比较研究方法和展示其前景。研究者将结合近期有关认识论文化的研究、基于李冶和那拉衍那(Nārāyaṇa)中世纪文本例子和他们与认知研究的关系,以展示这项比较研究的启发性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