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爸妈要花20年去养杀人犯!”《我们与恶的距离》李晓明妈妈的一句话,深深戳进我们的心......。大众总对杀人犯的父母穷追猛打,认为杀人犯的父母也是凶手,总试图找出杀人犯家庭的“问题”,但究竟,孩子变成杀人犯,是不是父母的错?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对“正常家庭”、“好父母”的标签谈起,让科学研究为我们解答。
如果用金色贴纸代表正常家庭的特性,灰色贴纸代表不正常家庭的特性,应该有不少人会将金色贴纸写上双亲、有钱、教养好、感情好,灰色贴纸写上单亲、同婚、隔代、争吵......。
但研究证实,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所谓的杀人犯可能来自所谓的“正常”家庭。
许多研究发现,杀人犯很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经济无虞,而且心理学者在访谈父母的过程,完全看不出来其教养不适任之处,他人眼中的亲子互动状况也没有问题。甚至日本《教出杀人犯》一书作者冈本茂树,在实际辅导许多受刑人之后,发现许多犯人自认深受爸妈关爱!
所谓“不正常”家庭,也不一定有问题,可能表现得和他人一样好、或甚至更好。
一篇针对 60 位单亲母亲与 11 位单亲父亲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在亲子关系、家庭管理、沟通、自我成长、与财务支持等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家庭差,甚至会在逆境中发展出更坚韧的力量与做法。另外学者研究指出,同性家庭的子女“至少与异性家庭子女发展适应得一样好”。邱珍琬则在深度访谈20对隔代教养祖孙后,发现由祖父母教养并非影响成效的关键因素,其他的家庭处境与结构因素才是关键。也有研究发现,快乐的关系并非不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方式。
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就是过往印象中,我们会为他贴上“灰色贴纸”的那些特性,其实都不一定该是灰色的;反之,金色贴纸的美好,也可能只是我们停留在表象、自以为的浪漫想像,在贴纸下更深层的困难点,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与恶》带领我们看见被标签化的家庭、父母,但其实,不只是杀人犯的父母焦虑,每一个害怕自己的孩子走歪的父母,都正经历著害怕自己是个“不够好”父母的焦虑。
正如《我们与恶的距离》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中共同呈现的,许多父母背负着“深怕为孩子做得不够多”的焦虑,更有研究指出高达七成的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好”。
究竟,这样的“不够好”从何而来?五花八门的权威建议,是一大主因!
当今书店、网络、街坊邻居,充斥着各学门、派别的亲职专家建议,而且这些建议时常在媒体或口耳相传下,渲染出崇高的“权威感”。对家长而言,就像是有无数个标准答案必须遵从,许多任务必须达成,没做到就是个失败的家长。
然而,不同派别、学门本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邻里亲友每个人的经验体悟也会有所不同,当儿童脑科学发展的专家和情绪的专家对于孩子哭了该怎么办有不同的解读时......当儿童认知发展的两位专家对于几岁学英文时机较佳有不同的说法时...当语言关键期有0~6岁、10岁以下、2~4岁....各种说法时,该如何拿捏?
其实,亲爱的父母,别忘了相信自身与孩子接触真实经验的判断能力。所有的“专家资讯”都只是参考资料,就像一锅鸡汤也会有N种版本的食谱,而我们可以自己依照汤要给谁喝,而调整选材、料理方式,拆解、重组各版本的食谱。
一起撕掉 #正常家庭 的标签,一起挣脱 #好父母 的标签吧!没有绝对的正常与不正常,更没有一定的教养方式,孩子没那么容易长歪。秉著放松的心态,涉略多方亲职资讯,也相信自己真实教养经验的判断与选择力,用心、也放心的爱着孩子、爱着自己。
延伸阅读:教养专家建议五花八门怎么办?
公视(20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
吴晓乐(20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网络与书出版。
陈婷玉(2010)。当妈妈真好?流行妇幼杂志的母职再现。女学学志:妇女与性别研究,26,33-86。
赵蕙铃(2011)。“以子女为中心”和担心子女输在起跑点的父母教养心态与亲子处境之探究。家庭教育与咨商学刊,10,31-62。
邱珍琬(2010)。国中生在隔代教养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咨商学刊,8,33-66。
〈幸福亲子力,让家里不再是战场〉
是否经常觉得带孩子好累?
小孩好吵、队友好猪、大家意见好多?
专家学者建议这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
教您学会沟通之美、陪您习得温柔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