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店的成交总价都偏低,直到年末开始有不少高总价买方又回笼,让一些高总价物件得以顺利成交离开市场。

手上销售许久的物件多半拖到2016年11月~12月之间开始成交,物件议价已经都议到底了,突然多了不少出价的客户,在房市下修的时候,屋主感受到买气回温的敏锐度会远高于买方,一些偏远地区的物件,屋主虽然已经打算认赔10%,但是物件上架了一年都没有下文,这些物件都在年底成交了。

对照2017年初开始有超高总价成交的新闻,智伟预估上半年,开价已经合理但销售超过半年以上的物件应该都有望在上半年结束前成交,上半年应该就是这波房价下跌的底部,接下来在市场销售的物件多半就是不认赔持平,最多微幅损失持有成本的物件。

现在没有阵亡的业务,也会倒吃甘蔗,渐入佳境。高总价&中总价的客户回笼,也让业务经营比较有效率,低总价的客户虽然都是被需求绑着去买房子,但是本身功课却是做得最少,且对业务员信任度最低(觉得业务员的销售行为都是在布局),经营起来很费力,随时会因为一点挫折,就停止看房。

开发业务经营最怕没有实质售屋动机的屋主,那种试试水温的,都是浪费业务员的营运成本 ; 销售业务员最怕什么都看电视跟网络作购屋决定的买方,因为台湾的媒体跟制造业没有两样,对于购屋永远只有等待这个选项。

今年度量能或许没有办法回到以往,但是值得期待,上半年依旧值得深耕屋主,尤其是有明确售屋需求,心态健全(设定底价=市价)的物件,有保持联络,差不多可以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