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讲求顺应自然环境,调整作息和身体状态,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故《黄帝内经》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然而频繁地使用中药进补,有时不但无益,更会产生有毒副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进补。保健养生虽然不如治病般要求辩证严格,却也一定要因人而异,因缺而补,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代,由于保暖措施和食物营养的不足,进补有利于抵御冬寒对身体的侵害。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额外的进补对于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只是锦上添花,甚至乎补药的滋腻会带来“碍胃”等问题。明代医家张景岳诫曰“即如家常便饭,本皆养人之正气,其或过用、误用而能毒人”。
其次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其毒性。“是药三分毒”,中草药的成分复杂,需通过炮制等方法去除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然而,固有的“中药无毒、平和”的错误观念,使很多中药的毒性被忽视,例如炮制后的何首乌是一味补益良药,但生首乌却含有引致肝毒性的物质,若长期使用炮制不完全的首乌,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肝损伤。因此冬季进补,也需适症、适量。
<刊载于《am730》,2019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