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入演艺圈工作前,我曾修读过一些心理学课程,近年终于完成学士课程,我主修的科目是社会学,副修心理辅导。今日很开心能和《明周》读者分享一种沟通技巧─非批判式的沟通方式。有意改善人际关系的读者朋友,不妨试试,看看是否有效。
在未谈“非批判式的沟通”前先分享一个“批判式对话”的例子,来点出其局限性。阿甲批评阿乙在社交媒体分享太多个人感受,认为阿乙应多分享生活相片和生活点滴,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但阿乙的个性是喜欢用文字来表达个人感受,不喜欢在网上公开分享太多私人生活相片或点滴。对于阿甲如此“教导”,阿乙非常反感,逐渐和阿甲疏远。其实,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阿甲在并不熟悉乙的为人及个性,便贸贸然下定论,得罪了别人仍不知,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不被重视和接纳。最后阿甲因心生不忿,转而报复式的谩骂和攻击阿乙社交能力低,不受人欢迎等等。其实,类似的争拗事件时有所闻,阿乙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和熟悉的人分享个人感受,没想到被阿甲否定之余,还“老板上身”般训斥。批判性的对话,令大家原来脆弱的关系提早结束,不再沟通互动了。
批判式的沟通方式的弊处,是令对话变成一场角力或是竞赛,赢输当中总有一方受到情感的伤害,而减少或拒绝再沟通。批判的人可能以为自己是在给予意见甚至是帮助,但其实可能是想宣扬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多于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及情况。另外,用批判式的说话,很多时是会越过别人的界线,令人难接受及觉得不被尊重,尤其是某些观点及取舍,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而“非批判性的沟通”,相对来说是一种令人感到舒服的交流方式,这种沟通的重点,是给予别人意见的同时,仍看重对方的感受和处境,双方交流时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听的人才会容易坦诚分享感受,进而愿意有更深层次的交流。若说的人思想及态度上已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指指点点的批评教导别人,这样的沟通很有局限性,有些人会唯唯诺诺敷衍应付,亦有不少人选择保持距离或拒绝交往免受伤害。希望新的一年大家好好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非批判性的聆听”和“非批判性的谈话”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