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嘛。

③我艰难地钻进棉花地,看到父亲正弓着背捡棉花,他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我的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④棉花是父亲的花朵,是父亲的攒钱罐。凝望似要融入棉花丛中的父亲,我一时恍惚,仿若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过去——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里,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多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久违的微笑。

⑤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簸箕前剥起了棉花。脱了壳的棉花,雪白蓬松。父亲先是轻取下黏附其上的枯叶,后用力将若干棉籽拔出,让籽与棉分离。一取一拔,利落娴熟。

⑦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感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文题为“棉花里的父亲”,请围绕文题梳理文章情节和人物描写角度,填写下面的表格。
主要情节对应文段描写角度
_____第③段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返家剥棉花第⑥段_____
枕棉花入眠____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作用是什么?
【小题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棉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3-24九年级上·广西玉林·期末
知识点:记叙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棋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A】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时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⑥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⑦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⑧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天快过去了。

⑨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⑩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B】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

【小题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乡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
【小题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早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理解。
【小题4】本文与吴伯箫的《灯笼》都是散文,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文在语言特点方面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吴伯萧《灯笼》

阅读田洪波的小小说《特殊顾客》,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和老郭是邻居。他经营馄饨馆,我把持一家画斋。闲暇,我会到隔壁找他下象棋。他常常来者不拒。老郭脾气好,馄饨馆的面积虽然说不上大,一天也未必挣得几个钱,但忙碌的老郭每天脸上都挂着笑。

②他的妻子负责给他打下手,两人清闲时偶尔也会到我的画斋来。这幅画叹句高超,那幅字赞句绝妙,有时看我交易金额居五位数以上,也会露出羡慕的神色,却也只是咂咂嘴。

③那天我到他的馄饨馆,发现靠墙的位置新摆了一张特制的小桌。我正想向他们夫妻打探个究竟,赶巧从门外闪进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老郭微笑着把他请到那张小桌前。老人起始不解,后来听老郭耳语几句,满意地笑了。

④正是中午吃饭高峰期,我发现有几位顾客看到这场景,下意识地摇头,等到把肚子填饱了,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然后快速走人。如果我猜得没错,我相信他们不会再光顾馄饨馆了。

⑤老郭夫妻似乎并不在意,虽然看得出他们也想找解释的机会。我悄悄拉过老郭问他,老人是不是乞丐?老郭点头。我说你让他在这儿吃饭,还专腾一张饭桌,不怕砸了你好端端的生意?

⑥老郭笑着说,人都有难的时候,他碍不着谁。

⑦我轻轻捶他,可你这做的是生意啊!要靠它糊口,怎么能感情用事呢?

⑧老郭继续笑着说,我知道。

⑨我对他依然表示不可理解。

⑩那位老人吃完馄饨,从怀里掏出几枚硬币,掷地有声地拍在饭桌上。然后,老人慢悠悠往外走,老郭在身后微笑着相送,同时以极快的速度把钱揣进兜里。我无心再与他下棋,追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老郭却什么都不说,继续招呼顾客,脸上还是春风怡人。

(11)隔天下午,我找了个空闲再去。我心情不错,因为刚出手两件仿制的山水画。我问他,老人是不是天天来?

(12)老郭说,他好像特别爱吃馄饨。

(13)我说,你这就是犯糊涂!

(14)老郭又摇头。我好几年没回家乡了,看见他就会想起我父亲。再说,吃一碗馄饨怎么了?他又不是不给钱!他来很多次了。第一次来时,有人提过意见。可你猜那老人怎么着?他把硬币很响地拍在桌上,说我不差钱!你看,这样待见他,可能是伤到他的自尊了。

(15)我被老郭说笑了,自尊,和一个乞丐谈自尊?

(16)老郭拧起眉毛说,人怎么会没有自尊呢?每个人都有啊!那是做人的前提。

(17)他告诉我,那之后,他想出一个主意。就是从邻居那儿要来一张小方桌,只可供一个人坐。平时桌上放些东西,老人来了专腾给他吃饭用。

(18)我还是难以接受,但我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从那之后我倒留意起老人来。老人每次来就只吃一碗馄饨。每次结账时,都把硬币拍得很响亮,似乎想证明自己真的不差钱。老郭呢,依然好迎好送,收钱速度也快。

(19)我没想到有一天,会有更大的发现。我发现老人用的钱其实不全是硬币。

(20)那天老郭很忙。他没来得及收起的硬币让我着实看了个真切。那些硬币不过是游戏币而已!并且有几枚还是什么日本钱币和零角散币。我惊诧莫名,想着,知道真相的老郭是不是疯了?

(21)老郭脸有些微红,说,他不是乞讨嘛,他不是眼睛看不见嘛!也就是块儿八毛的事,不碍事的。我这店小是小了点儿,可不会因为他每天吃一碗馄饨,就给吃空了……

(22)我的震惊程度不小,回到自己的画斋,发了好一会儿呆。然后,我巡视墙壁上的那些字画。良久,我对妻子说,把那些仿画撤下来吧。现在就撤!

(23)妻子瞪大了眼睛,表情复杂。我没解释,抬脚又到隔壁找老郭下棋去了。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这位“特殊顾客”的特殊之处。
【小题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分别说说第④段“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第(23)段“表情复杂”中“复杂”这个词的内涵。
(2)文章第①段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
【小题3】小说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了乞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下面选项对“乞丐老人”在文中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紧扣标题“特殊顾客”,推动情节发展,连缀着文中的老郭和“我”。
B.用乞丐老人得到尊重、自尊得到维护,来衬托老郭的真诚和热情。
C.由乞丐老人这个主要人物引出“我”和老郭对金钱的看法和做生意原则的不同,为我的改变做铺垫。
D.揭示本文主题:生意人应该心怀善意,具有以真诚为本、正确对待金钱的态度。
【小题4】《我的叔叔于勒》和本篇小说都是从“我”的视角叙述,请分析以“我”为叙述视角的相同作用及在两篇文章中“我”的形象所起的不同作用。
相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作用: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叔叔于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动学者的文案

侯美玲

①当初,《国家宝藏》节目组向文物研究学者齐东方发出邀请,齐东方很迟疑。来访的人离开后,齐东方对妻子说出了顾虑:这几年,综艺节目铺天盖地,没想到严肃的文物知识也赶这个时髦,实在令人担忧。

几天后,齐东方收到节目组发来的一份文案。在这份厚厚的文案中,关于唐代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介绍,内容大都来源于齐东方的学术著作。工作人员将著作中的信息一点一滴串接起来,对国宝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真人秀形式,演绎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普及文物知识,引导观众走进博物馆。一字一句读完文案,齐东方不由得连声叫好,还一个劲地说:这个节目我一定要参加!妻子问他:你为啥改主意了?齐东方赞道:你是知道的,我写的那些论文和著作,用的都是专业术语,连一些做文物研究的同行也不愿意多看,何况那些文博知识薄弱的导演和编剧。没有扎实的案头工作,不下苦功夫,做不出这样的文案!齐东方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以前**谈节目,拿到的文案只有粗略的问题和提纲。《国家宝藏》的文案却非常详细,尤其在拟参考答案部分,大到每一个环节,小到每一个道具,全部讲得清清楚楚。就连访问环节的视觉配合画面,也标注得明明白白。无论是谁,只要读完这个文案,导演和编剧的拍摄理念、节目即将展示出来的画面和效果就会一目了然。

【小题1】由“迟疑”到“连声叫好”,是什么促使齐东方的态度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小题2】要做成一件事,离不开细节的力量、敬业的力量,还有充分的准备工作……你认可哪种说法,还是另有思考呢?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写作提示:①观点明确,论证严密;②不少于100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